从入门到放弃,学习路上最大的心理障碍

今天下午读完了《计算》这本书的导论章节。在导论章节中,关于数学提出了几个尚未解决的问题,其中一个是数学的本体论,也就是说,数学到底是发明还是发现?这个问题直到今天(2024年),依然没有结论。

这个问题在我读高中的时候就有疑惑。说这个,倒不是想说明我自己年轻时候有过什么天才的往事。恰恰相反,正是因为心里有类似疑问,才会对数学这门学科的学习有诸多疑惑,最终导致我内心无法理解这门学科到底是做什么的?学来到底是解决什么问题的?她跟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等这些学科的关系是什么?特别是物理学,为什么物理学里有很多复杂的数学公式?为什么物理学的很多证明非要靠数学来解决?

从结果来看,数学确实是其他学科的基础,确实推进了其他学科的发展。但为什么会是这样呢?在我过往求学的十多年里,几乎没人能回答我上边的疑惑。这直接导致我对数学的学习仅仅停留在「够用」就可以了。然而今天下午终于释然了。正所谓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原来这貌似是个极难回答的问题,至今都没有结论。如果搞清楚了数学和物理世界的关系,会对这个世界乃至整个宇宙的了解都会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举上边这个小例子,是想引出我自己在学习一门新的学科时,特别是入门阶段的一个强迫症似的学习习惯。我自己在学习一门新学科或者新知识的时候,首先想要搞明白将要学的新学科或者新知识是关于什么的?学习之后我会收获什么?这门学科的边界在哪里?坦白说,如果在入门阶段我无法解决这些疑虑,大概率我会迈不过入门这道门槛,或者即便学到了一些技巧,但终归是不得要领,统统都是照猫画虎,想要达到灵活运用,几乎是不可能的。自然,脑袋里对这门学科也不会有一个系统的清晰的认知逻辑。这应该算是我自己在学习一门新学科或者新知识的时候的一个「心理障碍」。相反,如果我解决了这些疑虑,那么接下来的学习对我来说就会非常的「主动」。因为我知道了要学习的内容边界在哪里,我对我自己的学习程度就会有一个比较客观的心理预期,也就是说我对自己的学习进展可以做到心中有数,不自大,也不菲薄。

这个心理障碍其实在很多方面对我都有很大的影响,包括上学时期的学生阶段,以及毕业之后的工作阶段。

一年一度的个人所得税申报踩坑

今年的个人所得税申报踩坑了,记录一下。

2019 年 1 月 1 日开始,实行个人所得税申报,一年一次。申报方式基本上都是通过一个叫「个人所得税」的手机 App。

老实说,我自己对财务真的是一窍不通,主要也是对这个不太感兴趣,所以往年的很多次申报都是我老婆帮我填写,我自己只填写过一次?好像只有第一次是我自己填的,总之印象里已经完全记不清了,只记得进入 App 之后一直点击「下一步」,然后就会有一个退税或追缴的结果。

今年因为工作原因,只能自己缴纳。

前几天在「个人所得税」App 上进行了预约。我竟然连每年申报之前都需要预约这事都忘的一干二净了,事后问了我老婆才隐约想起来,往年其实也是需要预约的。

今天是预约申报的日子。好在提前几天在「提醒事项」App 上添加了弹窗提醒,否则也是忘得一干二净了。

进入「个人所得税」App 首页,直接进行申报,麻溜点击「下一步」,不到一分钟,申请完毕,需要补交 x 元税费,金额比往年都多,我还纳闷为啥去年需要补交这么多?但我还是通过支付宝把钱给老实补缴了。把这事跟我老婆说了,她提醒我是不是没有填写「专项附加扣除」?我才隐约意识到,往年好像确实是先填写「专项附加扣除」,然后再申报。

随后在「个人所得税」App 上先重新填写「专项附加扣除」项,然后在已经申报的流程里找到了「重置申报」的按钮,重新填写。一路下一步,结果果然不仅不用补缴,还会退 x 元税费。

走完重置申报流程,申报的状态变成了「申请退税」,点击「申请退税」,弹窗提示「税款未入库,暂时无法申请退税,请稍后重试」。网上查了一下原因,是因为税款只是已扣除,还未进入国库,所以退税的流程需要等钱先进入国库,然后才能继续走下边的退税流程。网上查的信息是需要等待三到四个工作日。

想来如果有人跟我一样,不知道怎么报税,每年就会多交很多钱。如果一直没人提醒的话,就会一年又一年的补缴。这个「坑」挖的好哇,国库的税收只赚不赔。

其实,我想说的是,父母家人这种信息,其实 App 完全可以代劳,甚至独生子女也可以 App 代劳。这些信息在街道办早就已经有了。另外在填写申报之前,完全可以提醒用户是否有需要填写的「专项附加扣除」,甚至可以放在申报流程之前让用户优先确认,再不济也应该在填报流程开始前很醒目的告知用户,而不是悄无声息的直接就让用户申报。

有趣的 Bret Victor

大概在十二年前,也就是 2012 年左右,在 Vimeo 上看了 Bret Victor 的几次演讲视频,其中包括著名的《Inventing on Principle》。

当时给我的理解认知,仅仅停留在 UI 设计以及创意的层面,对背后的核心理念完全没有感知。对于这一点的佐证,也是因为我在搜索 Bret 相关中文内容的时候,无意间搜到了当年 Coolshell 上的一篇文章,在文章的下方,竟然惊奇的发现了我的留言。坦白说,我不太喜欢在网上给人留言,如果真的需要沟通,大概率会发邮件。不过这更加侧面印证了当年的演讲内容确实触动到了我,但很可惜,也只停留在看得见的 UI 设计层面,对于背后的理念,完全没有意识。

时隔十二年,因为今年计划尝试开发自己的产品,所以又想到了当年的 Bret Victor。这一次,有了不一样的理解。

十二年前第一次访问他的网站1的时候,完全没有理解网站的导航为什么会是那样设计?而且还划分了「章节」,搞的一头雾水,以为仅仅是为了标新立异,完全没兴趣进一步了解,所以很快关闭了网页。

这次当我认真看了网站上的大部分内容,包括一些论文以及设计的 Demo,结合他自己写的简介,我终于理解了这个网站的信息架构。Bret 的个人网站其实是他自己写的一本书,这本书就是他的人生,章节是人生中的不同阶段。甚至,在他的网站中发现了很多年前给自己设计的一个仆告

在简介的左侧,介绍了他曾经探索的两个方向。一个方向是对「技术」的探索。正如他所说:

But technology has no soul, and code no conscience.

技术没有灵魂,代码没有意识,他认为在这条路上行走的人,仅仅是对代码的狂热。所以,他认为这条路是错误的。

另一个方向,是对「设计」这条路的探索,比如本文开头提到的那个演讲。经过一些实践和思考之后,他认为这条路也是错误的。他认为这条路只能教给人类回答问题。

最后,他希望能够找到一条路,里边「没有」技术,「没有」设计,只有人类自己的愿景,以及通过实现这个愿景的自驱动力。所以,他在 2014 年,开启了人生的第四篇章——dynamicland

在他的网站上,看到曾经推荐的一些资料,其中有一本书,名字叫《一个数学家的叹息》,在这本书的开篇有一句引言,我认为可以作为 Bret 探索方向的一个比喻:

如果你要造船,不要招揽人来搬木材,不要给人指派任务和工作,而是要教他们去渴望那广袤的大海。—— 安托万·得·圣埃克苏佩里

Bret 的网站上有很多有趣的资料,包括一些高质量的论文以及一些有趣的设计。对我的启发很大,帮助我跳出了「技术男」的思维框架。也让我明白了,「UI 设计」到底意味着什么?

不过,虽然我明白了前方道路意味着什么,但想要抵达前方,还是要一步一个脚印的走。但好在,我不会在迷茫中前行,也不会对前方的「景色」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感谢 Bret 将他的想法分享出来,也希望他的探索在未来能够有新的发现。

  1. Bret Victor 网站首页于 2024 年 3 月 1 日改版。之前的网站首页链接变成了 https://worrydream.com/Home2011/

互联网的默认设置是「开放」

前些天 Bluesky 开放注册了。Fesiverse 网络上掀起了一股要不要与 Bluesky 互相通信的讨论。

Fediverse 上的一部分「原住民」嫌弃 Bluesky 上的氛围,各种瞧不上,生怕污染了 Fediverse 上的良好氛围。然而 Fediverse 上的一些倡导者,则主张包容 Bluesky 的服务,提供可以互通或 block 的选择。

期间也看到一些理性的声音。认为互联网原本就是开放的,没道理互相 block。我当然是赞同这个观点。互联网从诞生那一天起就是默认开放的,如果担心隐私,就不要把数据放到互联网上。

不能因为担心自己发表的言论被别人看到就把别人的眼都蒙上,不能因为担心别人讲的话自己不爱听就把别人的嘴都堵上。可以制定规则,违反规则接受惩罚,但不能把大门一关,自成一统。

如何看待钱

在这个竞争激烈且物欲横流的年代,「钱」是一个很敏感的话题。

自认为很幸运,大概十多年前就对钱有了一个比较理性且认为比较适合自己的观念,并且一直实践于生活中。

简单来说,钱对我来说就是一种资源,是真的当资源看,不是为了怕人议论,或者装什么清高,或为了政治正确(其实还是怕人背后议论),停留在口头层面上的那种。

举个例子,就像是饿了要吃饭,渴了要喝水的这种资源,只满足于功能性就可以,而不是在吃饱了还在想要更多的美食,已经解渴了还在想要更多水资源。

日常如果不买东西,身无分文我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但是如果需要日常开销,只要能满足支出需求,对我来说就足够了。我完全不需要原本只需花十块钱,但兜里一定要装一百块。

钱这种东西,只有在交易的时候,才能体现价值,才能体现其功能性。否则,存再多,也只是数字而已。

当然了,有的人对生活要求「高」,物质欲无穷无尽,需要无穷无尽的钱,我觉得这也没什么问题,那你就想办法挣钱就好了。挣到了,你享受你的生活,没挣到,你忍受你的生活。跟我也没什么关系,不矛盾。

钱对我来说,还有一种功能,就是可以为我提供安全感。至少有了钱我不会担心饿死,不会担心露宿街头。这肯定是必须的。所以我也会努力挣钱,这也无可厚非,不矛盾。但我知道,「地有多大产,人有多大胆」。我努力增加「产能」,为的也只是老了之后以备不时之需,但绝不是为了原本只需要花十块钱,兜里必须装一百块,甚至时不时在大庭广众之下拿出来用手点一点。

终归我对物质追求并没有那么高的要求,至少目前不是。这不是什么假清高,就是这样。就像有人追求奢靡的物质生活一样,我也不觉得有什么问题。能追到,你享受你的生活,追不到,你忍受你的生活。这完全没什么问题。

钱,在我这,永远都是一种资源。只有我控制它,没有它控制我。想都别想。

经济独立

想聊两句经济独立这件事。

我一直认为经济独立是一个挺容易理解的概念。但隐约感觉好像我理解的经济独立跟社会上的很多人理解的不太一样。

我自己理解的经济独立很简单,就是自己的收入能够支撑自己的支出,且有一定盈余,就算是经济独立。

比如我月收入十块钱,每月花五、六块钱就能满足我的日常支出,如果想买什么「大件」,存个一两个月就有能力购买,我认为这就是经济独立的。

而隔壁张三月收入一百块钱,支出两百块,银行借贷一百块,还不能满足开支,每月还得找人借钱。我认为这就是没有经济独立。即便他挣得可能比我多很多。

只要保持经济独立,就可以保证自己的人格独立,尊严独立。在我眼里,根本不存在月收入十块钱就一定要去谄媚或者心虚月收入一百块钱的,甚至更没必要觉得自己低人一等。

你有你的一百块钱的活法,我有我的十块钱的活法。

我是绝对不会因为自己的收入比别人少就觉得自己低人一等。如果有人因为自己有钱跑到我面前装逼。礼貌的做法是,不鸟你就完事了。自我主动刷存在感没完没了的,直接拉黑,这辈子不见。

社会上有大量的人因为自己收入少而嫉妒收入多的人。这些人大多是虚荣心太强,自己的欲望没办法通过与自己能力匹配的收入来实现,想通过抱有钱人的大腿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所以为了有求于他人而不得不让自己变得低三下四。

我是绝对不会同情这类人。相反,我倒是觉得这挺公平的,你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就得付出代价,抱有钱人大腿也是代价的一部分。而且,更让人不耻的是,这些人报完大腿反过头来就骂大腿的娘。

完。

让 App 闭嘴

下载完 App,第一次启动的时候,除了授权网络权限以外,其他的权限基本上都是关闭状态,特别是国内的 App,无论是什么类型,什么用途,除非是必须的功能,否则都是不授权。

这个习惯应该是从十几年前就开始了,主要是针对 App 的乱弹窗行为,特别是对于购物网站以及娱乐类网站的 App。在这一点上,可以说国外的 App 要比国内的强太多。当然,话不能说太满,毕竟没有生活在国外,所以使用的海外 App 还是有限。

仅从使用的 App 来看,像新闻类的 App,一天弹个一两次基本也就差不多了,主要是弹的都是正经内容,不会动不动就弹营销、广告消息或各种诱骗你打开 App 的消息。不过,说到这,Meta 的社交 App 确实会这么干,而且不止 App,还会利用 Email 给你发各种诱骗你登录的邮件。所以,我也基本退出了 Meta 的各种社交软件,比如删除了 Facebook,对于 Instagram 的消息提醒也是关闭的,最新的 Threads 的消息提醒也是关闭的。

简单的 HTML 页面

以前的很长时间里,一直不是很喜欢那种近乎只用 HTML 搭建的静态网页,并且认为那是不愿意好好整理自己网站的表现。

最近这几个月,对此有了很大的转变,并且开始喜欢上了那种风格的页面,因为从简单的 HTML 页面看到了「返璞归真」,而不是因为缺乏审美。

不知道是什么改变了我的观点,总之很神奇。

(о´∀`о)💡

信息读不过来了

对于社交软件上的信息,我是有强迫症的。

具体就是,我会阅读每一条有用没用的信息,即便是快速浏览,至少也要知道信息的大概内容是什么。如果碰到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就会稍停留一会儿,思考一下。不巧的是,Fediverse 上的信息基本都是小作文,二三百字都是常事儿,多一点儿的四五百字也有,再长,就会贴出文章链接,直接浏览页面。

更加不巧的是,目前这个社区的最新消息,几乎只能在英文社区里看到,所以对于我来说,在 Fediverse 上,基本上浏览的内容百分之九十五以上都是英文,这就导致我阅读的非常慢,比中文内容阅读要慢得多,甚至要辅助翻译软件才能搞明白在说什么。

所以这一周下来,Ivory 上的未读信息一直都保持在四五百条……压力山大。

还想提一点,因为 Fediverse 上的信息相对会长一些,所以有的文章质量还挺高的,信息量很足。那些有用的信息目前只能做 bookmark,尚没有特别好的工具做收藏,当然了。以后可以考虑一下需不需要做一款产品解决一下这个问题。我推测肯定有人也有这方面的想法,只不过没有那么急迫或者明确而已。

树洞

反思了一下,还是感觉特别庆幸生活在有互联网的年代,特别是出现了 blog 这种形态的东西,感觉特别特别的庆幸。

但凡生活在一个无处表达的年代,像我这种有想法又没地方讲的人,要么因为不让说话,憋死。要么把文字写在动物皮毛上,无处保存。别说若干年后,就是若干天,也不见得好保存,不被煮了吃,就是万幸。关键是那个文明程度,又能胡说些什么呢?有钱人可不允许你胡说。没学历的你还想说话?

blog 是真他妈爽,自己的地盘,方便记录自己的观察。Archive 这个网站会把我的内容进行封存。能封存多久我不知道,但可比动物皮毛保存的时间久太多了。

私以为,未来两三年,blog 有望逐步回归。重新回归的 blog 不会再是当年的长文,而会是五百字左右的小作文。当然,也可以是一句话的名言名句,随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