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活动

这个礼拜以来突然觉得白天短了许多。傍晚5点多天就开始黑了,晚上的气温也低了许多。一切都预示着深秋的到来。

本周对于我自己来说每天还是老样子,看文档,写代码,学习,瞎琢磨。对于Ruby圈子应该是比较热闹的,一年一度的RubyConf China大会在北京召开。开始也在犹豫要不要参加,后来冷静下来想了想,觉得这次没必要。一来是自己水平太烂,和演讲嘉宾在这方面的技术水平差距比较大,感觉和人家聊天也聊不到一个层次上,对自己不会有一个实质性的帮助,倒不如在家里看看文档,写写代码更直接。二来目前自己的英语口语水平感觉还有点儿拿不出手,到了那儿多半也只能听人家说。其实我是觉得参加这种会,主要目的还是交流,如果不能进行交流的话,那就还不如过后看看视频更实惠。再者,这种大会多半应该都录制了视频,觉得过后看看视频就挺好,就没必要去凑热闹了。明年的大会如果有机会再去参加。

不过这次大会期间,有人在中关村的车库咖啡也组织了一些交流活动,时间安排在了星期五、星期六、星期日的晚上七点半,来交流的人基本都是白天大会的参会者。对于车库咖啡想必互联网圈子的人都知道,对于我来说,虽然也早已知道,但一次也没去过。可能因为太宅了,平时没事都懒得出门,更别说大老远的去咖啡馆了。想了想虽然白天的大会不去了,晚上可以去咖啡馆转转,一来可以认认门,还是蛮新鲜的。二来也可以弥补一下白天没有参加大会的遗憾。

星期五傍晚临出发的时候,和一位朋友打了个招呼。一开始他说不来了,不过后来又决定来了。七点半左右我们在苏州街碰的面,转悠了一会儿,八点左右才找到车库咖啡。进去之后发现有好多人,基本就是人挤人。随后找了一张空桌子坐了下来,感觉场面很混乱,基本上没人组织活动,和论坛上的宣传完全不是一码事,平时在论坛上经常见的人也完全认不清。所以也不太好意思冒然上去乱认人,担心会显得不太礼貌。一直呆到晚上九点多一直都没有人组织活动,感觉有点失望。Ruby的话题一点没聊,倒是我这位朋友掏出自己带的笔记本,打开ppt,最近他在学习Java,跟他聊了会儿Java的话题,虽然我也不懂Java。两个不太懂Java的人聊了一晚上Java,感觉好奇葩……

所以,接下来的星期六、星期日这两天也就懒得再去了,实在是觉得没什么收获。如果接下来的两天都是这样,感觉不如在家里看会儿书更充实。

有这样的一次经历,我觉得以后要是参加这种活动,最好要带着自己的目的去。比如你想代表公司去招人,或者很有目的的想去找某个大牛讨教几个整个互联网上都搜不到的问题(技术问题我觉得不大可能),又或者纯粹就是去追星,搞个合影什么的,说来说去其实主要就是侧重于社交,但最好要有明确的目的。要不然会觉得时间也花了,但过后总感觉心里空空的,什么都没学到,如果是这样还不如在家里看会儿《武林外传》,还能开心一下,至少可以放松了一下心情,有助于接下来的工作学习。

比如,今天下午我的目的就很明确。吴晓波先生来到王府井书店搞了一个签名售书的活动。虽然《历代经济变革得失》这本书我早就买了并且读完了,但我就是想见见这个人,平时见到的都是平面的,这次总算是见到立体的了。活动从下午两点半开始,到四点半结束。我差不多三点到的,吴晓波当时正在做一个简短的讲座,所以顺便我就把讲座听完了,最后的售书活动就没参加,顺道在书店转了一圈,随后就回来了。合影神码的就算了,我推崇的是他的观点,跟追星是两码事,只不过觉得既然有机会了就去见见活人,感受一下气场而已。

说到今年国内的RubyConf大会没有参加,今天在YouTube上搜了一下,发现有一个账号专门发布欧美地区所有Ruby及Rails相关的技术大会的视频,觉得挺不错,顺便订阅了。这也更跟让我觉得,参加这类大会应该更加侧重于社交,只有这样才算是更好的把握住了参会的目的。至于技术,如果互联网上都找不到答案,很难说参加个大会你就能找到答案。

哦,想起一个事儿。这个星期收到很多北京周边卖房的垃圾短信,几乎每天都有。我突然联想到李嘉诚同学近来抛售了大量中国大陆的房地产。我的第八感告诉我,大陆的房价要下跌了。所以,我预言,不出两年,中国房价必定会下降。

砖家都能预言,我怎么就不能预言?

The Crazy Ones

Here’s to the crazy ones


The misfits,


The rebels,


The trouble makers,


The round pegs in the square holes,


The ones who see things differently,


They’re not fond of the rules,


And they have no respect for the status quo,


You can “quote” them,


Disagree with them,


Glorify or vilify them,


About the only thing you can’t do is ignore them,


Because they change things,


They push the humans race forward,


While some may see them as the crazy ones,


We see genius,


Because the people who are crazy enough to think can change the world,


Are the ones who do.

——1997 by Steve Jobs

不知道说什么,瞎扯淡

每天的太阳都是东边儿升起西边儿落下,日子过的有点平淡,一时半会儿不知道写什么了。我不太喜欢在记录生活的文字中插入过多的技术话题。

本周二回京,想想这几天过的都挺平淡的。一成不变的是每天都在想一些问题,当然这些问题跟眼前的柴米油盐并没有直接关系,也许会和未来有关系,不过谁知道呢?很多事情咱说了又不算。

随便闲扯两句吧,好像真的不知道说什么。回家这几天的晚上陪家里人看了会儿电视。回想了一下,我好像有好多年没有正儿八经的看过电视了,除了每年过年回家陪家里人看春晚以外,一年到头几乎没有看过电视,想想差不多有五六年了。在此顺便感慨一句,时间过的真快,子曰:光阴似箭,岁月如梭,春风扫落叶……

不过,这次回家看电视,央视又再一次的突破了我的心理防线。在家的这几天,每天晚上吃饭都是坐在电视机前边吃饭边看电视,我发现电视上演的动画片好多还是我小时候的,差不多都有二十年了吧,比如说《葫芦娃》、《天书奇谭》等等。真不知道这二十年,国内的文化产业在这方面都干了点儿啥。好容易出了个喜羊羊,央视还说有暴力倾向,感觉灰太狼很无助……看了两天的电视,央视又再一次的毁了我的三观。

娱乐节目和新闻类节目是一成不变的假,家庭肥皂剧是一成不变的啰嗦和脑残,剧中总是会莫名其妙的出现一些奇葩的人,然后干一些奇葩的事,时不时能够丰富一下你的想像力,并突破你的底线。最后我得出的结论是,珍爱生命,还请再一次远离电视……

相比于电视,我觉得podcast就很不错。前些天又订阅了几个访谈类的节目,这些节目也有闲扯淡的,但是这些扯淡至少都很真实,休闲的同时还能开阔一下眼界,长姿势,至少不会误导你。而且podcast上内容涵盖非常丰富,你想的到的基本上都可以找到(爱情动作片除外)。之前我对广播是不感冒的,但自从听了podcast,似乎对广播也产生了几分好感。

话说今天天气真的挺不错的,好久没有像今天这样的天气了。真是风和日丽,万里无云啊,白天的空气质量也非常的好。说到空气质量,我想说说石家庄的空气。有句话说的好啊,“谁不说俺家乡好”。网上整天关注北上广深的空气质量,空气质量一旦有问题,全国人民齐声唾骂。其实他们不知道,常年稳居全国十大污染城市之首的是我默默无闻的石家庄,相比我大石家庄而言,北上广深算个屁。在我回去的这几天,基本上天天爆表500。如果你是烟民,基本上每天都可以免费吸二手烟,按区域划分,满足你各种口味,彻底省了你的烟钱,真是即经济又实惠。唉,可惜咱不会吸烟,这艳福是享受不了了。

记得在我上高中的时候印象里石家庄就是全国十大污染城市之首。这么多年能够常年稳居榜首,你说容易么?干一件坏事儿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一直干坏事。耶稣,真理啊!

好吧,还是少说两句吧。免得被某些感情脆弱的石家庄人民看见了难免会蹦出来骂娘,我容易么我。

代沟

近来天气温度剧降,似乎深秋已经不远了。因为十一长假没有回家,一直窝在屋子里看书。这个星期家里来电话希望能回去呆两天,所以也打乱了之前的计划。当然,之前就答应家里人说十一之后回去呆两天,因为十一长假人太多,所以这次回家也算是在预料之中,只不过回去的日期不是我自己预先安排的。

星期五傍晚到的家,今天买了下个礼拜二的返程车票,去头去尾,一共在家里呆三天,因为时间比较短,也想多陪一陪家里人。又因为刚过十一长假,家里的朋友们都刚刚开工,想必可能会比较忙,所以也就一直没有和家里的朋友们打招呼。

或许是因为确定提前回家的原因,随后多少对心态有点影响,同时也影响了写代码的心情。索性就在coursera上试着找找看有没有感兴趣的课程。结果发现有两门课程,一门是《Introduction to Finance,关于金融的。另一门是《Internet History, Technology, and Security》,这门是关于internet发展历史的。《Introduction to Finance》这门课的老师讲的很幽默,听起课来比较轻松愉快,因为我本来就比较喜欢经济学,所以从内心来说也就比较容易接受,而且这门课的老师把内容讲的比较活,能够把具体的知识和人生联系到一起,可以更容易的发散思维,学到很多金融学以外的道理,这可能也是吸引我的另一个主要原因。《Internet History, Technology, and Security》这门课听了第一周的课程,觉得这门课的老师很有活力,虽然这位老师已经是一个老头儿,但依然能够感受到强大的好奇心。而且课程中的一些资料有的很有历史意义,选择这门课程的一个主要原因其实就是想了解一下Internet的历史。

好吧,我还是想说一说这次回家的一些感受。其实我很早就发现有些想法已经无法和家里人解释,不是因为说不清,而是根本不知道从何说起,因为各自的出发点不同,所站的位置不同,看到的也不尽相同。导致对待同样一件事情就会可能有明显的分歧。

其实,两年前我就隐约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一直以来我都是在坚持自己想法的同时,对家里人选择回避,当然,我会坦诚的和家里人说我当前的状态。但是这次回家,我突然觉得这类问题似乎已经很难回避,但又无能为力。举个例子,比如说我无法向家里人解释清楚我当前具体正在做什么?当我真正想向他们说明的时候我才发现根本不知道从何说起,因为我的一些决定不单单是某项技术所决定的,其中还包括了社会环境的因素,个人喜好的因素,行业背景的因素,个人价值观的因素,当然还有行业技术知识的因素。如果越过这些背景而直接说最终的决定,想必很难理解我做出当前决定的初衷,相反听起来或许会让人更加摸不着头绪。

想来上面所说的这些因素,或许也就构成了和上一代人无法跨越的鸿沟,我不确定这种状态算不算是代沟。很巧的是,前两天在微博上看了一段吴晓波先生最近演讲的视频。看完之后似乎有些理解了,这个矛盾不是只有我碰到。后来我大概想了一下,这类矛盾其实普遍存在,其实有很多同学最后妥协于家里的压力,从而遵从上一代人为其做出的安排。也有一部分同学,因为有很强的独立能力,没有遵从家里人,尽可能的坚持自己的想法。当然,这其中有人能够坚持一辈子,有人只是坚持几年。因为这其中充满了不确定性,所以我觉得结果并不重要。我想说的,只是这个矛盾确实存在,而且我不是个例。这里,吴晓波先生就是另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想了想,我觉得我还是要尽可能的坚持自己的想法。在之前的一篇文章结尾处,我自问十年以后当自己再次看到这些文字的时候希望会有什么样的感受,现在想想,我希望那时的心情是无悔。人生本来就是一种旅途,所以经历对我很重要。

P.S.想起一件这个礼拜发生的趣事。我把一个Google账户的Google plus上的相关信息转移到另一个Google账户上。期间被Google莫名其妙的同时暂停了这两个账户,给的理由是这两个账户的相关信息违反部分法律条款。我检查了一遍这两个账户的相关信息,觉得是场误会。情急之下,连着给Google发了四个feedback,因为担心Google的人会把我的中文反馈给滤掉,所以又用英文写了两个feedback,正当我决定如果Google不理我的话,我就每天用中英文发一个feedback,直到有回应为止的时候。第二天两个账户就恢复正常了,真是虚惊了一场。:D

吃的有点多

这个礼拜的空气质量真是一天不如一天。刚开始几天还蓝天白云,接下来的几天真是一天不如一天。但是很奇怪,这个礼拜晚饭吃的吃的有点多。之前都是每天晚上一碗米饭,这个礼拜不记得从哪天开始,每天晚上变成了两碗米饭,吃一碗也饿不死,吃两碗也没为社会主义建设多做多少贡献,不知道算不算是浪费国家粮食。

除此之外,这个礼拜看了一些书。其实本打算把窗台上的书清扫一下的,把一些之前想看但没看完的书看完,但没想到看到最后竟然越看越多。怎么说呢?首先把稻盛和夫的《活法》看完了,一共五册。总体感觉挺好的,不过类似心灵鸡汤的话在这就不说了。看完之后有些想法让人心里更踏实了,以前有些想法总是自己觉得应该这么去做,但是没人来肯定你的想法,周围传来的声音都是质疑、疑问以及各种负面的结果。当然,这些建议本是出于好意,但是原本一些挺坚定的想法,最后把自己搞的都很茫然,时不时会幻想出一些自己吓唬自己的场景。现在想想其实挺没必要的,毕竟有些事情最后埋单的还是自己,虽然有可能会遭受一些损失,但也应该看到好的一面,所以只要自己想清楚了,就没有必要太瞻前顾后,愿赌服输,简单明了。找到自己喜欢的方向,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的往前走就好。年轻人要有一点冒风险的勇气好不?本来就是一无所有,还能怎么样?:D

当然除了这些感受以外,看这套书的过程中还有一些其他的想法,比如,人最好要有信仰。之前潜意识里总认为信仰就像一把枷锁,会束缚思想的自由,不过现在倒是觉得这种想法有失偏颇。具体说来,我觉得这要涉及到另外一个概念,那就是什么是自由。说到自由,要引用康德同学关于自由的定义——自由不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是不想做什么的时候可以不做什么。同理,我觉得信仰也是这样一种事物。所以我也想了一下,要说我的信仰,我觉得如果胡适先生在世的话,我会是他的脑残粉:) 。当然,书中会有一些其他的观点,这些观点在大多数心灵鸡汤的文章中多少都可以看到,比如做事情的勇气,做人的善良,做事情的心态。稻盛和夫同学信佛,剩下的观点想必我就不用多说了吧。当然,书中还是有很多有智慧的观点的,有兴趣还是可以看一看的,有意而无害,比心灵鸡汤以及厚黑学之类教你心术不正的书要好很多。

除此之外,ruby china社区有人说《Ruby Hacking Guide》英文版完成了(原本这本书是日语写的)。但是后来看了一下《Ruby Hacking Guide》这本书,觉得太陈旧了,讲的还是ruby 1.7时代的技术,自ruby 1.9之后ruby底层加入了虚拟机,底层改动还是很大的。不过帖子下面有人推荐了《Ruby Under a Microscope》这本书,看了一下书的简介,作者说是《Ruby Hacking Guide》的改版,而且内容还是比较新的,所以我就直接看了《Ruby Under a Microscope》这本书。看完前几章词法分析和语法分析之后,再接下来感觉看起来就有些吃力了。想了想,算了,还是学习一下编译器吧。像我这种喜欢钻丝牛角尖儿的人,想来即使现在不看,以后也难逃此看,倒不如彻底一点儿,填坑要填平。所以就买来《编译器设计》这本书。这本书对编译器的讲解还是比较全的,从前端到后端,而且还比较新。看完词法分析这部分之后觉得正则表达式又是一个坑,不过幸好之前买过一本正则表达式的书,方便复习一下。整体来说现在为止还没看完,再接再厉。:)

够折腾的吧,呵呵。本来是想整理一下窗台上的书,看完一本就收拾一本,没想到现在越看越多了。想了想,接下来尽可能的不买书了,争取先把已有的书都看了。把看一遍可以收起来的书整理一下。现在窗台上堆的书让我想起了高三的时候桌子上堆积的书。有时候我自己也觉得,这两年我特别喜欢买书,有些书即便当下不看,只要是好书就想先据为己有,总是担心万一绝版怎么办?先收藏了再说,对于好书的占有欲非常强烈。那种感觉看起来就像是女人逛商场买衣服一样,看见喜欢的就想买,穿不穿另说。而且,买东西确实很过瘾,尤其是买心仪已久的东西的时候,难怪女人总喜欢花钱买东西,:D

然后,这个礼拜似乎就没什么好说的了。

哦,最后说两句无关的。我觉得有条件翻墙的同学可以玩一下Google plus,觉得要比新浪微博要好很多,另外,Google plus的社区也很不错,里面的人很热情。我所说的不错是指整个社交氛围都很友好,不管是上面的人还是所分享的内容,很多都很有营养。比新浪微博上整天没事就漫骂、吵架,搞阶级斗争要强多了。更重要的是我觉得Google plus上真的可以找到兴趣相同或者说价值观相同的人,大家的互动都很文明和自由,每个人都可以有各自的看法,几乎没有人会因为你和其他人有不同看法而遭到无端的漫骂,从而强制让你服从大多数的情况,即便价值观完全不同也会尊重你的看法。当然,政治话题除外,其实即便是政治话题,99%都是国内政治,而且大多也是大陆的那一小撮人在互相攻击,看多了就跟宫廷剧一样乏味,选择屏蔽相关信息就是了。相反,我觉得新浪微博上的社交却很功利,很多人follow一个人根本不是因为这个人和你有共同的兴趣,或者说有值得你学习的地方。而是先看这个人是不是加V,有多少粉丝,是不是某个方面的小头目,是不是大家都follow,是不是大家对此人有兴趣,这些意识潜移默化的歪曲了follow的本意。最后变成了少数人言论的舞台,而follow别人的人从而变成了观众,而这对你来说其实已经丧失了社交的初衷。

好吧,就说这些吧。再多说万一碰到五毛党我就惨了,崇洋媚外我是跑不了了,: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