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转凉

最近这个星期天气明显转凉,特别是一早一晚的时候。白天的时长也在加速缩短,能够感受到每天傍晚落幕的时间都在提前。

没什么太大变化,按照上个星期的想法,在看那本关于 Mac 的书。让人有点儿泄气的是,本来想一个星期看完,但拖延症又犯了,最终只看到三分之二的样子。下个星期貌似还要再花两天才能看完。

本来看这本书的初衷,并不是非要搞明白其中的每个技术细节,所以显然这种看书的速度也不可能把书中的内容看的面面俱到。按照现在看书的状态,大概也只能算是扫盲而已。碰到相关的技术名词或肤浅的技术点儿,不至于一上来就不知所措就已经不错了。要想融会贯通书中的内容,还是要多花一些功夫的。至少应该实际动手验证一下书中讲到的一些小实验,而像我这种读这本的方式,是远远不够的。本来看这本书的当前目的,就是为了扫盲,同时也希望能够从 Apple 的技术发展路线上,获得更多的思考,能够揣摩一些 Apple 未来的可能发展方向。就算是瞎猜,也希望能够有根有据,而不是乱喷一通。:P

好吧,这个星期主要就是在看这本书。另外,周末的时候,以参加一个宣讲活动为引子,和两位朋友(前同事)出去聚了聚。因为其中一位朋友在网上预定了活动名额,而我和另一位朋友直接去的现场,没有预定,所以我们两个人被挡在了门外。不过还好,那个地方不远处有一条人工河,两旁有座椅,索性就坐在外边聊天,聊了一下午,也是蛮放松的一件事。或许也是因为几个月没聚了,所以多少还是有一些话题可以说的,至少我有。

感觉北京这个地方生活节奏很快,所以每隔一小段时间,就能够感觉到,人会有少许变化。如果隔上个两三年不见,也许彼此之间就会出现观念上的隔阂,就需要花一些时间,重新认识一下。或许用不着完全否定之前的印象,但至少要有这方面的意识,以免产生不必要的误会。

因为生活节奏快,每天接受的信息会很多,周围环境变化也很快,人就需要不停的思考,做调整,以便第二天做出更合理的决定。不知不觉中,人就会在每天微小的调整中度过,渐行渐远。若是隔一段时间不联系,对方就很有可能偏离你之前预想的固定轨道。所以一段时间以后,如果还用之前的观点去看待对方,就很有可能产生偏差。

这一点感受,几年前就曾经有过。那个时候是来自于家乡。短则三个月,长则半年就会回一次家。每次回去都会感受到变化。当然,更多的是自己的变化。

北京这个地方,机会多,所以人的想法就会多,所以总会感到理想和现实有差距。每一次经过努力,前进一步,又会发现新的理想,又会感到理想和现实有差距。当发现前进的方向是一条死胡同的时候,人们又会调整方向,重新发现下一个理想,然后又会不停的向前走。

说了一堆不找边际的话。只是觉得,现代社会发展的好快,每个人都跟上了发条一样。好吧,至少我觉得我自己跟上了发条一样,有种停不下来的感觉。这种停不下来的状态,有外在的,也有内在的,之间的百分比会在不同时期,占有不同的比重。

寻找自己喜欢的方向,目的只是不想让自己停下来,做的过程中更多感受到的是享受,而不是被享受。这么说,好像是为了不让自己停下来才去寻找自己的兴趣。其实这之间并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寻找兴趣当然不是为了让自己变成永动机。寻找兴趣,只是为了满足内在的需要,停不下来只是一种外在的表象。因为喜爱,所以停不下来,反之则不是。

说点别的吧,感觉有点絮叨了。

这个星期有两个人在优酷上直播吵架。本来没打算关注,但看了一会儿之后,决定还是看下去了。事情本身的是非对错,我已不想评论什么了。一来,自己了解的信息并不是百分百的全面,不管理解的如何接近实际情况,但总会有偏差,索性不如不说。二来,商业争执,在商言商,其实本来无从评论是非对错,这一点我也是事后自己的感悟。

当初刚看完的时候,情绪上有点小鸡冻。原因有很多,有当事人的原因,以及大众的反应也多少出乎我的预料。后来,静下心来重新想了很多。重新调整了一些关于商业,社会的旧有观点。

其实,商场如战场。商场上的游戏规则是利益的博弈,结果也只有赢家和输家,即便是所谓的共赢,也必然会存在第三方输家,所以不会有第三种结果。另外,商场上没有公平,只有交易,所有发生了的合法交易,都是公平的。

对于社交网络上的舆论导向,这次算是实时的感受到了。坦白说,好可怕。理性客观的声音,瞬间就被淹没在情绪化的声浪中。就像是一滴水掉进了大海,根本就无法察觉到其存在。作为一名理工男,以前真是无知,低估了传媒的力量。说到这,让我想到了一部看过电视剧,名字叫《青瓷》。其中有一幕是拍卖商张仲平利用媒体向公众撒谎,平息众怒,以此达到商业上的目的。以前对于这一幕,也只是停留在银幕上,但这次确有了现实版的体会。

现在,对于“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这句话,我更愿意相信这是一句收买人心的谎言。

平平淡淡

这个星期的天气整体的还是不错的。白天和晚上也有了一定的温差,更重要的是,空气中少了很多水汽,多了一份干燥,这也意味着秋天的天气正在悄然走近。傍晚日落的时间,也能感觉到在不断的提前。现在晚上七点多,天色很快就暗下来了。我只是觉得吧,一天一天,时间过的真的是太快了,一眨眼的功夫,再过几个月,今年又要过年了,又要写年终总结了……

这个礼拜其实没有什么特别想说的事情,也没有什么特别的事情发生,一切都在按部就班,每天都是这样,像是在重复昨天的故事,唯一不同的是,每天都要尽可能的学习到新的姿势,在技术方面要有新的领悟。

其实这几天也是在看《Ruby 编程语言》。同时也在一边摘录一些稍感陌生的知识点。一来便于练习中快速查看,二来在摘录过程中,也要尽可能的督促自己弄清楚其中的语法书写规则。其实,去年的时候也有粗略看过这本书,但是当时看的效果很差,很多语法点的书写规则都没有搞的太明白。可能也是因为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动态语言的缘故吧。当时感受很深的一点是,对于初次近距离接触动态语言,总有一种难于驾驭的感觉,简直是太灵活了,各种诡异的书写方式,根本摸不到头绪。

接下来将近一年的时间里,断断续续的接触一些动态语言之后,才大概摸到了一些学习的头绪。这其中由于之前只学习过静态语言,静态语言的很多语法概念已经固化,导致定式思维比较严重也可能有一定关系。学习 Ruby 的过程中,习惯性的思维方式就把自己带进了沟里。所以也导致当初第一遍看《Ruby 编程语言》的时候,看的也是有点儿晕。时隔几个月之后,现在重新翻阅,之前看的比较晕的地方,慢慢琢磨一下,似乎就有一些理解了。当然,很多之前学习静态语言的时候没有的概念,虽然有些初步理解了,更多的还是需要不断的练习以加深印象和理解才行。

另外,昨天在豆瓣上看到有人推荐了一本关于 Mac OS X 的书,名字叫《深入解析 Mac OS X & iOS 操作系统》。粗略的看了下目录,结果是,真的好想看……所以,今天已经开始看了,争取一个礼拜看完。自从使用了 Mac 以后,自从学习了一些 Linux 基础姿势以后,潜意识里就想多了解一些 Mac OS X 操作系统方面的姿势,除了不想扔掉 iOS 开发以外,更多的是想了解一下 Mac OS X 和 Unix/Linux 的差别有多大。

今天下午看了前两章,大概对 Mac OS 系统结构上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另外,我还发现看这本书或许还会带来另外一个好处,那就是每次 Apple 发布新的功能,或做新的调整的时候,或许有可能猜到 Apple 未来产品发展的大方向。以后再看 Apple 的发布会的时候,对于所做的很多调整,或许就不会更多的想现在那样无厘头了,可能会产生更多的思考。纯碎抛开技术方面,对于理解 Apple 的产品也是有好处的。

不过话又说回来,毕竟平时也是在使用 Mac OS 在工作和学习。所以,多了解一些相对于普通用户不是很常用的功能。说不定对于自己平时的工作和使用能够提高一些效率。另外,除了 Mac OS,这本书也捎带了讲解 iOS,对于 iOS 系统也会有更深层的理解,相应的对于 iOS 的开发也会有帮助。

说实话,我还是很贪心,还是不想彻底扔掉 iOS,虽然现在在努力学习 Rails,而且 Rails 要学的东西也有很多。我是一直觉得,iOS 开发和 Rails 开发有很多相通的理念,比如都遵循 MVC,又比如对开发者都是很友好的,如果熟练掌握的话,开发效率都很高,开发配套的工具也都很强大,相关开源的类库也都很丰富,开发平台都可以基于 Mac OS 等等吧。不过,近期还是先把 Rails 掌握了,iOS 开发我想我是不会扔掉的。就算以后当成兴趣爱好,自己开发一些小软件用于自娱也是不错的。

我猜当我把这本书看完之后,可能会越来越喜欢 Mac OS,对于 Apple 也会有更深的了解。即便以后变不成超级果粉,但也绝对不会是果黑,呵呵。

谈了很多技术想法,说两句其它的。今天在 quora 上看到有人提了一个问题,我很好奇,就点进去看了下,说实话,给了我一个不小的触动。生活以及成长在一片和平的土地上,我是第一次直接听当事人,同时也是一名军人讲述打仗的场面,这种感受和电视上看新闻报道真的是不一样的,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

好吧,就说这些吧。再说也就是这些事情了,目标明确了,剩下的就是去做了。Just do it!:)

科学的方法

猛然坐下来写周记才发现这个星期似乎没什么可以絮叨的。大部分时间是坐在电脑前写代码,熟悉以及学习 Rails 相关姿势。

先来说两句天气。自上个星期以来,虽说白天还是有些热,但是早晚时间点,似乎已经出现渐进转凉的苗头。当然,月初的时候已经进入了秋季,夏天已经结束。即便按照自然规律,也应该是天气渐凉的趋势。突然觉得,这好像是我第一次觉得夏天其实并不长。说实话,第一次这么觉得。又好想再啰嗦一句,时间过的太快了,纵然有一种无力感……

这个星期一直都在看 Rails 的相关资料,一边学习,一边练习。在理解的基础上,增加熟练程度。在自己看来,还都是一些基础,实在也是没有什么可以拿出来说的。在练习的过程中,也在不断的整理其中的逻辑,摸索一些开发流程上的逻辑。

就像之前计划的,关于 Rails 的测试框架,目前学习的是 RSpec,反正对于我自己来说,之前也没有什么历史负担,索性就先选择一个学下去,等有了一些实践经验上的感悟,对于我自己来说再做比较可能会更切实际。如果在还未了解之前就盲目对某个测试框架下结论,似乎也不是太理性和客观。

话说 Ruby 做 Web 开发的这个圈子还真的是很活跃,最近又有一门新的编程语言受到 Ruby 圈子的很多人追捧。这门语言是 Elixir,目前正式版还未发布,不过也是很快的功夫。刚才看到已经发布了 v0.15.0 版。前两天看了这门语言的作者最近在Elixir大会上做的演讲,其中提到 v0.15.0 的下一个版本就会是正式版,好快。

最早听说这门语言还是去年的时候,一转眼功夫,马上就要发布正式版了。随之而来的,还有一个类似 Rails 的 Web 开发框架,名字叫 phoenix。之前在 Go 语言的 Google 讨论组上看到过一个帖子,有人鼓吹 Elixir 的运行效率并不比 Go 语言差。Elixir 基于 Erlang 的 OTP,据说要想深入学习 Elixir,最好有一些 Erlang 的基础。不过,对于我自己来说,目前了解一下就好了,实在是没有精力再去学习其他了。大概看了一下在 Elixir 大会上关于 phoenix 话题的演讲,和 Rails 的基本概念都大体类似,只不过 Elixir 基于 Erlang,属于函数式语言,所以框架的开发方式上更函数式一些,少了很多面向对象的味道。

好吧,对于目前的我来说,还是先把眼前的 Rails 学好再说其他吧。话说这段时间,关于设计类的书真的是有些丢下了。计划永远是赶不上变化,坦白说,最近时间上有些失算,这也表明了程序员对于时间的预估永远是那么的糟糕,:P 。现在我要全力学习 Rails 了,从后端走向前端,依次降低学习的优先级。

锻炼身体方面,一直都没有落下。另外我还发现,一个科学的锻炼方法,要比粗暴的蛮力锻炼,锻炼效果能够事半功倍。这一点的感悟还是在跟着一个锻炼腹肌的视频之后才有的。自从按照视频中的锻炼方法开始以后,小肚子上的肥肉似乎已有下降的效果,而且还不用每天锻炼。坚持一段时间,说不定真有可能被我磨平其中的肥肉。借助这个经验,让我自己认识到,科学的锻炼不一定比蛮力效果差。所以现在每个星期的俯卧撑,我会休息一到两天,不再像之前那样每天都做。

要加油了,无论怎样。

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查看四周,不知不觉中,周围多了很多依然在坚持的朋友,:)

抓紧时间了

最近这半年来,一直觉得时间很紧迫,隔三差五就会感到压力的热浪迎面扑来。但毕竟不是机器,只要通上电,就可以 24 小时不停的精确运转。毕竟还是一个正常的人,所以难免就会有心态上的浮动。很多时候,也会穿插一些以外的事情,算是调节。

这个星期总的来说,天气算是正常,该热的热,该凉的凉。通常情况下,夜深了之后还是比较舒服的,至少没有感到太多闷热。

从这个星期开始,我自己的也是正儿半径的开始正面接触 Rails。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坦白说都是有一搭没一搭的看一看文档,跟着例子敲一些示例代码。一直都没有像现在这样,正儿八经的不间断的学习,从这个星期,算是正式开始。

当前学习的主要资料还是 Rails 的官方文档,虽然恨不得像是吃了仙豆一样瞬间学会如何应用,但想必这些都是基础,一步一步来还是稳妥的,只要每天都有进步,晚上还是能够正常入睡的,:)

关于 Rails 的文档,我自己主要分为了两大部分,一个是基础部分,另一个是进阶部分。基础部分包括 model、view、controller 的文档。进阶部分则包括其余比较深入的独立话题。

这个星期的主要任务是先把基础部分的文档大致搞明白。因为文档的每个部分所涉及的知识点比较零碎,所以开始阅读的时候,也只是理解代码书写规则的逻辑。随着以后的练习和翻阅的次数增多,自然就会慢慢的熟练应用。整体下来,这个星期把基础部分的文档大致上读了两到三遍,文档中涉及到的基本概念,大部分都理解了。接下来,我觉得应该边做练习,边回头翻阅文档,以此加强印象。所以,接下来,我打算试着做一个小的应用,部署到 VPS 上,然后一边完善,一边学习。毕竟,不能总停留在理论上,实践才是最好的检验学习的手段。

嗯……除了 Rails 以外。学习间隙,把龙应台的《目送》看完了。上个星期这本书看了一半儿,这个星期完结了。不过,看起来好像有几个星期没有看设计类的书籍了,可能是这两个星期突然觉得大脑太累的缘故吧。只觉得发呆真是一种享受,这种感觉几年前在上一家公司工作的时候也有过。这种状态的具体表现就是,对需要动脑筋的事情感到厌倦,做事情的效率非常底下。如果强迫去做,做的过程中极其没有动力,反而越强迫,逆反心理就会越强,结果就会逐渐开始应付差事,寻找各种偷工减料的方法去对付。以上的这些认识都是基于过往的亲身经历总结得到的,调整这种心态的方式,对我自己来说,要么是做一些其他方面的事情,换一换脑筋,缓和一下。要么出去转一转,发发呆什么的,真正的休息一下,什么都不做,直到自己开始产生愧疚心,之后再回归正轨,涛声依旧。

所以呢,这个星期的周六,和一位朋友出去参加了一个图书宣讲会。宣讲会的内容就是前不久刚读过的《Linux就是这个范儿》。说实话,书我都读完了,所以宣讲会的内容对我来说,基本上就没有太大的用处了,所以参加这个宣讲会的目的纯碎是打酱油去了,散心为主要目的。

宣讲会结束以后,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内转了一圈。晚上的校园很幽静,漫步其中,纵有一句感慨,上学真好啊,真正能够安心,单纯的学一些想学的东西。只可惜当初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更可惜的是也没有主动的静下心来去思考过这个问题,当初的视野真的是太窄了。说实话,真的是希望以后有一天能够回到学校,静下心来,学一些想学的东西,看一些想看的书,写一些想写的文字。而且,我也相信,再次回到学校,学习效果绝对不可同日而语。不过,目前来看,希望渺茫。尤其是在国内,几乎不可能了,除非……除非的情况有很多种,:) 。以后,或许更多的是寄希望于“除非”了,毕竟现在的状态更像是,一辆高速行驶的汽车,一边行驶还要一边换零部件,已经根本停不下来。

呵呵,感觉写着写着,有点儿像是忏悔录了。不过,每个阶段都有每个阶段的局限,现在更多的是发发感慨吧。目前既然已经认识到,也只能勤奋一些了。意志力动摇的时候,就会去看一看仍然跑在前面,却依然坚持着的前辈们。随后就会再一次动力依旧。

脑袋转不动了

这个星期过的有点伤。本来以为可以顺利看完《Linux 内核设计的艺术》,但结果很不幸,看的不到一半,看的有点受伤,心神不宁的感觉,索性就先放一放了。

或许是这段时间好像又开始不怎么写代码了,少了实践,理论似乎又多了起来,接下来准备做点儿东西了。说起来这几个月也积累了一些 Linux 方面的知识,脑袋里装了一堆的理论,说起来好像是懂了一点儿,但最终还是需要靠实践来检验一下才行啊。

其实,对于 Rails 的基本开发套路,以及周边所涉及到的一些基础知识,大概都有所了解了,无论如何都要做点儿东西了,应用层面的技能,还是得靠实践,熟才能生巧。做的过程中,查漏补缺吧。我觉得,至少现在用 Rails 开发的基本套路都已经熟悉了,接下来就要对具体的实现技术多做一些练习。做点儿东西之后,再反过头来回顾这段时间所看的 Linux 方面的基础书,可能会有更多的收获,循序渐进。

话说,最近这三个多月,大部分时间在不停的看书。技术书看累了,就看点儿人文类型的书,虽然中间也写了一些代码,但是都不多,不过总之一直在充实自己。一方面想巩固一下计算机专业方面的基础知识,另一方面,也想培养一点儿自己的人文情怀,尽可能的让自己变的感情丰富一点,努力看起来像个正常人,而不是满脸写着 0 和 1……既能够懂得三俗,又能够卖弄文雅。至少在自己身上,希望不要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个死板固执的码农形象,努力改变…Orz

这个星期也不例外,看 Linux 内核那本书受挫之后,就想放松一下,感觉一点儿推算代码逻辑的力气都没有了,就想坐在那里发呆,发呆真是一种享受。想起几年前朋友还在北京上学的时候,周末休息,做一个多小时的公交车去找他玩。他住的学生公寓在九楼,阳台是漏天的,站在阳台上,眺望远处,脑袋里空空的,发着呆,真是一种享受,全身心的放松……

扯的有点儿远了,这个星期周末这几天脑袋实在有点儿转不动了,跑到 YouTube 上,无心找到了一个龙应台的采访视频。其实看这类视频的目的就是想换换脑子,干点儿不用怎么动脑子的事情,增长点儿人文类的姿势,结果“上当”了……

最早了解龙应台,是在 YouTube 上看了一场 2012 年,她在香港大学做的《我的香港,我的台湾》的演讲,不得不说,确实增长了我的姿势,解惑了一些之前一直想不通的基本问题,当然也有一些从来不曾想过的问题。后来又看了她在美国纽约以及加拿大温哥华的两场演讲,又后来看了一些最近的采访。通过这些演讲,不但开阔了我自己的一些见识,了解了很多真相,顺带多少了解一些海外华人圈子的观点。对于华人世界的历史、政治、社会现状,也让我有了更多理性的认识。

坦白说,很欣赏龙应台的性格,柔中带刚。写出来的文字,言辞尖锐,但不粗俗。总而言之,欣赏她的人格魅力以及丰富的知识。所以,“上当”的结果,就是在网上订购了她的几本著名的书,包括人生三书《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目送》以及《野火集》。现在已经看完前两本,正在看第三本。基本上,我大体觉得,看完她写的人生三书,对她自己的家庭生活就会多少有一些了解了,当然,这些只是表面上的。这些书中谈到的方面很广,给了我很多启迪,包括对教育方面。第一、二本书中,安德烈是她的大儿子,出生在台湾,生长在德国,小时候在瑞典生活过一段时间,会讲中文,德语,瑞典语(据说瑞典语受德语的影响较大,类似于汉语世界的闽南话)以及英语。总之,看这些书,了解很多不同的文化,包括不同的价值观,真的是开阔了视野。有兴趣的朋友推荐一看,:)

开阔视野对我自己来说,有一个直接的好处,就是遇到矛盾的事情,潜移默化考虑的面会广一些,情感上也不会容易钻牛角尖,至少知道世界上有很多类似的事情,不会大惊小怪,或许也会表现的更淡然一些吧。

龙应台是一名自由主义者。这两年,我自己也看了一些胡适先生写的文章,受到很大的影响。胡适其实也一名自由主义者。我现在觉得,我自己骨子里也滋长了一种自由主义的思想。在了解龙应台之前,脑袋里经常会批判一些事情,略显激进,有一种走向赤裸裸的自由主义倾向,:D。但是看了龙应台的一些文章之后,我觉得我逐渐学会了多面的看问题。多面的看问题,并不是意味着软弱,也不是意味着不作为,更不是背离自由主义的驻足点,而是要学会跳出游戏规则,更多站在旁观者的角度理性的看问题,这需要更多的冷静和耐心,不能掺杂自己的个人观点,这并不容易做到。

好吧,今天说了很多表面上看起来脱离现实的话。其实说来说去,生活还是要立足于现实的生活本身。对于这一点,我想我还没有让自己变得不着调,凡事都要脚踏实地。但是,我倒是觉得,其实上面说那段话,和现实生活并不冲突。

嗯,我突然想起了多年前,在韩寒的小说《三重门》里的一句话。这句话让我至此印象深刻,那就是“同流,但不合污”。

我想,接下来我也会追求很多人当前正在追求的东西,但我的目的却会和很多人的目的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