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太忙了,Fediverse 上的消息都没来得及刷……

最近这段时间,Fediverse 上的信息逐渐成为是我第一时间要刷的内容。X 基本上就是上去看看各种「简中」圈子的新闻,甚至 Fediverse 上刷完了,才想起来 X 上还没看。

其实,我也感受到。这类社交产品吸引我的地方可能主要不在内容,而在产品。是产品促使我写更多文字,分享更多想法,特别是最近这段时间,这一点我感受蛮深。

当然,我并没有说仅仅是产品让我变成「话痨」。其实内容也是一部分原因,但目前我感觉,对我影响更大的是产品,内容是次要因素。这一点有待长时间验证,再过一段时间,回头再看。

用 4k 的画质看完了 Apple 的十月三十一日的发布会。我感觉影响观影体验的,应该是我的显示器……

关于发布会,我聊不出什么特别的内容……我的 MacBook Pro 是两年前刚刚换的,所以我没有购机的需求,看发布会也算是例行公事,或者说关注新产品,看看有哪些新东西。

虽然 Apple 每次发布会,网上很快就会有各种帮你节省时间的图文介绍。但我还是会老实先看原片。其实,当你看完原片,再看网上的哪些总结,明显感受到什么叫「快餐」。

虽然我没什么要换的设备,但看完还是会有一种莫名的愉悦感,说不出来为什么……

哦,对了。这次的 Apple 发布会是全程 iPhone 拍摄。

原定的工作计划被打乱,又加入了很多工作。导致没太多精力「胡思乱想」,所以除了工作上的烦事,就不太有什么想法。

iOS 系统的「健康」App出了一个新功能,能够便捷的记录当天的心情。

用了有一段时间了。一开始是胡乱「打卡」,选几个当时那一刻感受较深的状态标签,算是记录当天总体的心情状态。

抛开 App 本身的功能以外。我突然开始无意识地思考这个功能为什么设计成这种形式。其中一点印象很深,就是使用起来尽可能的便捷快速。做一次记录,几秒钟就可以完成,这一特点让我印象非常深刻。这对我的启发有两点:
1. 尽可能降低用户输入的负担。
2. 将操作流程简化到极致。

因为心情有点儿郁闷,所以想到了这个功能……

什么时候最有盼头儿?◔‸◔?

果真是淘宝上下了单,物品还没签收的这段时间最有盼头!_(:з」∠)_

上周淘宝上下单预定了文石的 X3。物品信息页上明明标注 10 月 31 日付了尾款之后才会发货。但每天还是会情不自禁上去刷一下,幻想着会不会突然提前付尾款发货。甚至每天晚上睡觉前,还在幻想一下拿到货之后如何满足我阅读的体验。

这也说明有盼头的日子是最幸福的,时间也是过得最快的。

但这个盼头的时间周期不适宜太长,否则这种盼头很可能就变成了一种折磨。

也就是说,把大目标拆成短期的小目标,那小目标就会变成「磨人的小妖精」。

写代码,面对的不确定性主要是技术问题。如果一个技术方案不确定,那就尽可能搜集相关信息,从而推导出最终的确定性技术方案。决定技术方案的相关技术问题,刨根问底几乎都是可确定的。

技术方案的确定性,往往取决于投入成本的大小。

说到团队管理,不确定性往往是人。人是一类主观性很强的动物。随之带来的不确定性就非常的大,而背后决定不确定性的因素还是不确定的,这就导致管理人的不确定性跟写代码的不确定性完全不是一类东西。

对人不确定性的管理,有点儿像将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波峰和波谷的振幅,决定了不确定性的风险程度。

从这两类不确定性的区别来看,我大概率不适合管理团队,恰好也不喜欢,至少目前是这样。

今天删掉了 Dairy 这个分类。因为写的是 micro blog,普遍文字都很短,所以如果还说成是 Diary,就有点儿「偷工减料」了,最后只留了 Whisper 这个分类。

因为使用下来,我认为 Whisper 更契合 micro blog 这种类型。因为内容本身就应该剪短,但又要有完整性,就像是自言自语,或者是跟人说悄悄话。

Whisper,给人的画面,就像是上学时候,同桌之间窃窃私语,说的很来劲,但说出来的几乎都是简短的段子。

我在想,micro blog 是支持 podcast 的。如果 podcast 也做成几分钟的形式,是不是也蛮不错的?

在 social.photo 上注册了一个账户,同时添加到了 Ivory 上,两个账户可以切换。

在 social.photo 上的这个账户主要是用来发图片,就当 Instagram 用了。

之前忘了 Ivory 可以登录多个账户,今天忽然想起来可以同时登多个账户,就毫不犹豫在一个新的联邦上注册了一个新账户。

我想,这个新账户纯粹就是为了好玩,可能我也不会经常发图片,至少不会文字发的这么频繁。偶尔拍了图片,想做个备份,或许就会发到上边,这使用场景也是够奇葩了吧,产品经理是打死也想不到……

这周看完了 WWDC2019 里关于 SwiftUI 的相关视频,一共十个视频。

下周想必就没那么多时间了,加班是在所难免了。

SwiftUI 的状态管理借鉴了 Elm,但至少截止到 WWDC2019 年为止,推出的框架方案有点儿太繁琐,概念搞的太复杂。这或许跟 Swift 这门静态强类型语言有关。其中为了完成值引用,绕了好大弯子。

当然了,JavaScript 为了完成更加 pure 的效果,也是采取了一些 trick。

或许是因为国内言论管制的原因。

从国内来到海外社交平台发言的人,大多数言论内容都离不开政治话题,似乎生活的全部就是跟政治作斗争。

这或许也是我比较倾向于英语系内容的原因,因为他们的大部分内容都是个人生活、个人兴趣等相关的内容,五花八门,很有趣。当然也有政治话题,但只要我不关注或少关注相关社会政治媒体或相关的新闻人,就不会有太多内容。

国内则不同,不管关注的是哪个行业的人,几句话离不开政治。刚开始还新鲜,时间久了就会厌倦,翻来覆去都是那些话术,重复了很多年,也改变不了什么。

政治的变革,改变的是体质,体质是由群体组成的,没有群体的量变,就不会有质变。个别人的呐喊,即便嗓子喊破,也改变不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