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采购

这个星期感觉过的有点儿杂。重新把《HTTP权威指南》简单看了一遍。去年的时候看过一遍,还做了一些知识点的摘抄。但是书中的一些内容此时又有一些模糊了,所以又重新看了一遍。

接着把上个星期没看完的那本《写给大家看的设计书》看完了,这本书其实在前年的时候就看过。又是因为现在对书中的内容已经没有印象了,重新温习一下吧。除此之外,那个时候也是刚刚接触 UI 设计,所以很多书中的概念看完之后其实是理解不了的。接触一段时间之后回过头来再看,对于书中提到的一些规则会有新的感触。其实,这与最近两年使用 iOS 上诸多好 App 是分不开的,潜移默化的在设计方面受一些影响。随后紧接着,按照书单上的顺序,把《点石成金》这本书读完了。其实这本书中讲的很多知识点如今已经没有什么震撼的感觉,这几年随着 iPhone 的流行,已经把书中提到的很多设计观点向广大从业者做了科普。

除了看这些,也在学习 Rails。当然,最好的学习方式,还是从文档开始吧。所以,想必最近要在文档上花一些时间了,先把文档上的东西搞熟练再说其他。嗯,关于 Rails,好像就没什么想说的了,没有太多的感悟,都是基础知识,学就是了。

关于数据库这块儿,想学习一下 PostgreSQL。不清楚为什么,对于 MySQL 数据库一直无感。前些日子其实想学习 MongoDB,那个时候还读了一本关于 NoSQL 的书,做了简单的了解。当时可能因为看书中的一些介绍,觉得 NoSQL 数据库优势很大,外加本来对 SQL 语言无感,所以不免有些逃避的心理。但是过了些日子,冷静下来后,这种冲动慢慢消失,又回归理性。所以想先选择 PostgreSQL 学习吧,也许以后会因为需要学习 MySQL 或者 NoSQL 类型的数据库。周末的时候开始读一本关于 PostgreSQL 的书,名字叫《PostgreSQL 数据库内核分析》。虽然名字叫内核分析,其实我的学习重点并不是内核代码,而是其中的内部运行原理。也许是因为这两年形成的一种学习观念吧,我实在是不能够像很多人一样,对自己不了解的东西能够运用自如。我总觉得如果不对某样常用工具的内部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心理就会不踏实。尤其是遇到莫名其妙的问题的时候,然后到网上到处 Google。即便最后找到了别人给出的答案,自己还是不明白为什么。我觉得这种感觉很糟糕,而且这种情况对于这方面知识的积累效率会很低。因为根本不理解为什么,所以就很难有理性的认识,过后也就不会留下深刻的印象。以后再次碰到类似的情况,很可能还是到处 Google,要么就是像打散弹枪一样,撞大运,各种改,各种碰运气。所以,我觉得学习一样新工具的时候,对内部有一个了解,是有好处的。一开始不用太深入,有一个基本的概念就可以,只要碰到问题,能够有一个思考的方向就可以,这就要比盲目的撞大运强很多。随着不断的碰到问题,然后解决,不断的就会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这个礼拜还看了两个发布会视频,一个是老罗的锤子手机,另一个是王自如的 zealer 测评。在此不做评价,担心有人打嘴仗,:) 。总之呢,我自己有一些感悟,学到了一些东西。

算来,这两三年一直没买过什么像样的衣服,很多都是前几年买的,破的破,旧的旧,扔的扔。这个星期真的是有点大开买界呀。对于宅男来说,当然是要从淘宝上买了,一共买了两件体恤,两条裤子,一条皮带,一双鞋。对于我来说,两件衣服换着穿可以穿很久,估计这次买完了,又可以好久不用买衣服了。其实,买衣服什么的最痛苦了,尤其是要逛商场什么的,简直就是噩梦,还好现在有了万能的淘宝……

在锻炼方面,我现在每天已经做仰卧起坐和俯卧撑各六十个。上个星期还只能各做四十个,这个星期就各涨了二十个,嘻嘻,很有成就感。晚上洗澡的时候,已经明显看到肩部开始膨胀了。不过小肚子上还是有一坨肥肉,但是偏上一点的部位,似乎已经出现四块儿腹肌的沟痕了。对于小肚子上的肉……还是听天由命吧,:P 。说来说去,锻炼的目的其实是为了保证健康,这才是本意。争取让锻炼身体成为一种生活习惯,这才是最终目标,嗯。

这两天又有点儿想听董贞的歌,曲风偏武侠类。三年前听过,一直都比较喜欢这种曲风,尤其是其中的歌词,甚是喜爱。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一听,:)

职业病

这个星期要开始持续写代码了,前些日子恶补了一些基础知识,算是还债吧。当然,也不能全算是还债,也算是为以后深入学习其他方面的技术夯实一下基础。另外,因为之前接触的都是 Windows 系统,所以对类 Linux 系统也不算太熟悉,补习这些基础知识也当作是了解 Linux 系统了。

这个星期开始试着用 Ruby 写一些代码,一方面是熟悉 Ruby 的语法,另一方面是逐渐了解 Ruby 常用的一些类库。对于 Ruby 这类语言来说,实践是最重要的,熟练使用,然后做一些东西才是正途,happy 才是最重要滴。但如果偏执于 Ruby 的性能,我觉得就有点儿偏离正轨了。因为真要是执着于性能,倒不如直接用 Go 来的更痛快。

其实,去年的时候就开始接触 Ruby 了。也许是因为以前没有接触过动态语言,虽然也学了一段时间,但总觉得不得门而入,使用起来还是磕磕绊绊。语法使用起来也很怪异,各种灵活,一时摸不到头脑,难以控制,完全没有类 C 语言的那种规规矩矩的感觉。当然,前些年很多编程习惯早已经被各种 IDE 绑定,直接使用命令行一开始也不太适应,外加 Git 的入门门槛感觉还是蛮高的,各种控制命令,再加上对 Vim 的使用时间也不是很长,命令的使用上也是各种坑啊,各种爬啊。爬到现在,总算有一种爬到坑沿儿的感觉。现在想想,其实去年接触 Ruby 的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在爬 Ruby 以外的坑。唉,门槛真的不是一般的高啊。其实,这些个门槛很多都是 Linux 系统相关的,如果有一些 Linux 系统的使用基础,可能也不会有太多的痛感。

为了更好的了解 Ruby 语言,壮了壮胆子,花了两天的时间翻了一下《Ruby Under a Microscope》这本书。大概的翻了一下,本书的前半部分主要在介绍 Ruby 语言的编译流程,从上到下,中间往后主要从语法层面做了一下讲解。整体来说,我觉得对 Ruby 有一些使用经验学起来或许体会更深刻一些,所以这次只是大概的翻了翻,没有太花时间细看。因为对于 Ruby 的一些语法还是不太熟悉,具体到语法细节,也就不会有太深刻的感受。所以觉得还是先使用一阵子,熟悉之后,回过头来再看可能效果会更好一些。

这个星期开始,我想开始好好的利用一下 GitHub 了。坚持每天提交代码,争取在上面多给一些开源项目提交一些代码,:P 。想来挺惭愧的,看了一下,2011年就注册了,三年后才想起来好好利用……但愿亡羊补牢,为时不晚吧。

除了熟悉 Ruby,也开始学习一个前端框架,选的是 Emberjs。为什么选 Emberjs 呢?呵呵,没有太多为什么,看着顺眼就学一下了,觉得反正总应该要学习一个前端的框架,就从最新的框架中选一个吧,对于我来说反正也不会在使用各种框架上有情感上的纠结,因为根本就一个框架都没学过,所以想纠结一下都没资格,:D 。

查找了一下 Emberjs 的资料,发现已经有 Emberjs 的中文网站了。不管怎么说,还是蛮幸运的,毕竟有人已经翻译过了,对于英语水平很烂的我来说,就像是发现了救命稻草一样。看文档的过程中发现 Emberjs 的很多概念都是从 Rails 中借鉴的,幸好去年的时候已经学过几天 Rails,越往下看越觉得找对组织了,真是深得我心。当然了,看的过程中也会偶尔发现翻译的不舒服的地方,或者是错误的地方,在 GitHub 上就顺手提交 request。Emberjs 中文文档翻译的作者还是蛮勤快的,很快就 merge 了。整个看下来也算是没白看,也算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贡献吧。另外,我在博客上设置了 GitHub 账号,显示在博客右边栏的下方,希望能和大家一起学习,以后要多混一混 GitHub 了。

简单回想了一下,为什么过去几年一直对 GitHub 没有太大兴趣?现在觉得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可能是因为没有找到自己的兴趣吧。过去几年一直对编程语言无感,几乎都是在主流语言上游荡,要么就是听到某某大牛宣讲某种语言,讲的很牛b的样子,然后抱着投机的心态拿来玩弄一下,等过了那个新鲜劲儿,就扔到一边去了,然后不了了之。但是这次对于 Ruby 语言,我觉得我是认真的……好吧,听起来很肉麻。

在学习 Emberjs 的同时,当然也就跑不了 Javascript。虽然我对 Javascript 初步印象不是很好,但是为了能够学下去,无奈也只能逐步培养感情了,每天心里默念“Javascript 是世界上最好的编程语言”一百遍,坚持一百年不动摇……

现在看看前面,长路漫漫,学无止境啊。不过有一点我觉得现在心里有点踏实了,至少我知道以后要做什么了,而不是像前几年一样,虽然也对很多东西感到好奇,但是一直没有找到自己的兴趣,像个没头的苍蝇一样,到处乱撞。

嗯,除了写程序以外,也在看一本设计类的书,名字叫《写给大家看的设计书》。好吧,计划有些差错,这本书只看了一半儿的样子。其实,这本书已经在前年的时候看过,但是已经全无印象,似乎从中什么都没学到,所以这次也是打算从头开始再看一遍。对于没看完的后半部分,下个星期只能补上了。

锻炼身体依然在坚持。现在每天三十五个仰卧起坐和三十五个俯卧撑已经不是问题了。今天尝试了一下四十个仰卧起坐和俯卧撑,也没觉得有什么困难。好吧,下个星期开始做四十个,以后再逐步递增。

锻炼身体这件事,以及坚持写周记这两件事,真的是让我感受到了坚持的力量。不管起点有多低,只要能够坚持下去,逐步增量,成为习惯之后,也许真的会变成一个受益终生的好习惯。而且,一段时间之后回头再看,真的让自己都感到吃惊。同时,我也感受到,有些大道理,记住并不难,难的是切身做到。

另外,想说两句自己曾经犯过的一些职业病。记得刚毕业那两年,那个时候只会一种编程语言。但凡碰到一个陌生的程序员都会禁不住打听是用哪种语言的。而且一旦发现对方使用的语言和自己一样,警觉性就会立马提高八度。因为自己的水平很烂,没什么自信,所以对比自己水平高的程序员就会产生两种极端的心态,一种是崇拜(所说的话很容易接受,不管有没有道理),一种是排斥(所说的话很难接受,不管有没有道理)。到底属于哪种,要看对方的水平比自己高多少。高的很多,就会是前一种。高的不多,外加某些个别技术细节不如自己,在对方谈论到自己不懂的技术点的时候,心里不免就会产生排斥。心里就免不了会想,对方技术也不过如此,有什么资格给我讲解。其实,这两种极端的印象,直接影响到这个人在我心中的印象,同时也会不自觉的牵连到做其他事情。潜意识里觉得,这个人技术不咋地,做其他事情也不会太好。虽然表面上不会说,但是不否认,会有这样潜移默化的影响。

现在看来,这两种思想其实都是蛮幼稚的。这两种极端的心态明显都是丧失独立的思考能力的表现。这两年我觉得我在这方面变了,我不会再以技术高低评价一位程序员的人本身,而更看中一个人的态度和性格。我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有这种转变。反正突然有一天,我发现我的态度就变了。

为什么想起说这个了呢?因为我突然发现,周遭的很多程序员在面对其他程序员的时候,很容易就会以对方的技术高低来评价这个人的人品。我觉得,这真的是一种职业病,要接受治疗,而且药不能停。

要更加努力

这个星期算是看完了《Unix内核源码剖析》。对于书中的前半部分,包括进程、中断以及信号这部分感觉还是能明白个七七八八,不过对于后面的 I/O 系统以及文件系统,总感觉有点儿乱,不知道是书中讲解的思路不太清晰自己没有跟上作者的思路,还是说脑子一时没转过来。有些细一点的知识点没理解透,总之感觉书的后半部分有点乱,似乎看懂了,但又不确定。唉,不行再花一天的时间重新看一遍后半部分,至少搞明白了心里也踏实。

除了这本书以外,还看了一本 Linux 的书。印象中是前年的时候买的,不过书出的已经很早了,英文版貌似是 2008 年出的,中文版也是 2010 年就出了,书中讲解的都是 Linux 的基础知识,多而且杂,里面有部分知识已经落伍了。当然了,落伍的大部分都是一些应用层面的知识,基础知识还是没什么大变化的。其实,这也印证了计算机行业,应用层面的知识变化很快,但是基础层面的知识却经久不衰,尤其是 Linux/Unix 系统,:P

目前看完这些书,自我觉得,对于 Linux 有一点入门的感觉了,大概知道一些基本概念。所以接下来要脱离操作系统层面了,过度到应用层面,从所谓的后端逐渐过度到前端。对于前端后端这些术语的流行,印象里不太清楚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只记得,当初第一看到前后端这种名词的时候,不知道在说什么,然后跑到 Google 查了一下才知道是怎么回事。前端后端的划分我觉得还是挺奇怪的。好吧,这是一个很大的话题,反正我是不想让自己受此局限,我要逐步从后往前。

除了看书,周四晚上参加了一场 Ruby Thursday。参会的主题是比特币,但其实我是想听一听技术相关的内容,毕竟我自己在这方面还是菜鸟。但可惜的是晚上去的时候有点迟了,不到八点的时候才到,规定是七点的时候开始。结果后面讲了一点儿比特币交易所大概的实现逻辑……在场的很多位同学对比特币比较感兴趣,说实话,我倒是一点儿感觉都木有,可能咱不是既得利益者吧,没有占到先机,呵呵。另外,自己对于类似投机的事情没太大的兴趣,可能是因为自己真的是太死理性了。

周五的时候有一件不愉快的事情,具体不想说了,没什么太大的意义。周末的时候是母亲节,给我妈打了第一个电话,聊了很多。总之吧,我要更加努力了,抛开所有无聊的事情。好吧,吹牛的话还是留着把事情做出来了再说吧……

坚持做了一个礼拜的仰卧起坐了,每天坚持三十五个仰卧起坐和三十五个俯卧撑。虽然不多,目的只是不想给自己一开始设立太高的门槛,锻炼身体这个事情吧,细水长流最重要。运动量的话,后面适应之后再慢慢往上加。

哦,还有最后一件事情,差点忘记写了。从下个星期开始,我准备每个星期至少看一本设计类的书籍,目的是想培养一下设计方面的基础知识,书单西乔所列的。记得是好几年前就关注了,当初看了零星几本,然后就扔一边去了。但我发现书单后面的一些书已经停版了,开始还有些担心,不过之后想了想,觉得如果真能读到后面,那个时候应该也有一些基础知识了,想必自己也应该有一些选书的能力了。所以关于这点,我觉得基本问题不大,关键还是我能不能读下来。另外,设计类的书不像是小说,很直白。设计类的很多东西,我觉得是需要时间去揣摩消化的。真正的理解创作者的意图或者说感受,才是根本。所以这必然需要花一些时间,欲速则不达,急不得。

淋了一场雨

这个星期过的有些意外。意外的原因是因为读了几本计划外的书,更意外的是计划内的书没读完,Orz 。生活中总是充满了意外,:P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对于了解不同地方的人,所产生的不同文化产生了一些兴趣。其中特别想客观的了解对于生活在中国这片大陆上的人所产生的文化,以及这里的文化相对于国外的文化之间的不同。

所以在周一的时候,我读了钱穆先生写的《从中国历史来看中国民族性及中国文化》。本书是收录了钱穆先生于一九七八年在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成立一次的学术讲座,整理了此次讲稿,集成于此书。或许是因为此书引进于台湾联经出版社的缘故,整本书采用的是繁体字竖版印刷。老实说,这也是我第一次看繁体字的书。虽然偶尔会看繁体字的文章,但是对于看书,刚开始还是有些不适应的,至少对于阅读速度还是有一些影响的,不过看过几十页之后就没有什么感觉了。甚至读完之后我觉得繁体字看起来很酷,而且在写博客以外的地方我也想尝试一下繁体字。因为博客一直都在用简体字写,为了保持一致性,这里就不变了。言归正传,整本书抛开序言,一共有五篇文章,分别讲述了中国人的性格、行为、思想总纲、文化结构以及最后的总结。通篇下来,钱穆先生皆是以历史为借鉴,对上述这几个方面做了论述。很惭愧,这两年读了几本历史相关的书籍,才对我国古人的智慧重新有了一些感触。对于上学时期的历史课本,现在也只能呵呵了。但是,我还是想说两句不同的想法。虽然我对钱穆先生的学识感到无比敬佩,但是我还是觉得钱穆先生的很多想法还是有些很保守。相比于此,我更容易接受胡适先生的很多思想。当然,这本书而言,本就是从历史的角度分析国民性,所以也难免会更加侧重于我国的历史文化。但是不管怎样,我非常认同书中描述毛的观点,:D

接下来一发不可收拾,连续读了三本建筑相关的书,全部出自安藤忠雄之手。关于这三本书,最先读的是《在建筑中发现梦想》,这本书介绍了安藤通过建造不同类型的建筑,对于建筑本身产生的一些不同感悟。也可以理解成,因为执着于一些梦想,所以想要通过建筑这种形式进行表达。读完全书之后,我自己也开始对建筑有了一些新的认识,至少现在不会简单的认为建筑只是人类的住房那么简单,她可以融入建筑师的一些表达情感,展现不同地域的文化,甚至成为一座城市的记忆。除此之外,我还大致了解了,一座建筑的完工,有哪些必要的步骤,可能会遇到哪些其它方面的阻力等等。有些工程较大的建筑,开发周期动辄就是十年左右,开发周期如此之长,对于从事计算机行业的我来说,真的是感慨颇多。所以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有一些意犹未尽,而且我对安藤忠雄关于建筑的一些思想产生了一些兴趣,并且被安藤忠雄本人的一些经历也有所触动。

所以接下来,我又读了他的自传《建筑家安藤忠雄》。对于中学时期拳击手出身,从未去过大学,在建筑行业完全自学成才的安藤忠雄来说,我除了佩服的他聪明才智以外,更多敬佩的是他的勇气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力。其实,在这本书中,安藤并没有如何重点描述他自己的经历有多么的坎坷,从中学时期的独自环球旅行很快就过度到了自己开办的建筑事务所,而且对于之后他设计的很多建筑,期间遇到的很多困难也不太找得到大篇幅的倾诉。但我却可以想像得到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那需要非凡的忍耐力和坚韧的意志力。虽然这些字眼儿现在可以很容易的脱口而出,但是要想真正的有所感同身受却不容易。其实读完这本书,我突然感受到设计的力量,不单单局限于建筑的设计。安藤的建筑事务所一直到现在人数都不多,大概有二十五个人左右,这种小团队也是我格外欣赏的。

最后读的是《建筑与我的梦》,这本书是安藤在东京大学建筑学院的演讲整理而成。这本书一共有五讲,根据不同的主题,通过安藤自己参与或了解的一些建筑案例做了讲解。

通过读这三本书,除了对建筑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以外。结合自己,我对自己在互联网行业的未来发展也有了一些简单的想法。我想先花两到三年的时间在中小型网站方向做一个积累。另外,我想在网站设计方向做一些尝试。过去这几年 iPhone 的崛起,让很多人认识到了设计的魅力。或许是因为 iOS 用的久了,神经已经麻痹的原因。对于我来说,这几本书才真的是在建筑设计方面给我带来了很强的冲击力,让我真切的感受到设计了力量。设计除了给他人带来价值以外,还可以融入设计者的思想,并以此保留在作品当中,我想这可能是最吸引我的地方。表达一个人的情感,不仅仅可以通过文字,音乐等形式,还可以通过设计这种形式加以保留和传达,我觉得很有趣。如果我的想法能够坚持下来,并有所积累,将来我也希望有自己的一个工作室,:)

最后一本是还是上周提到的那本《Unix内核源码剖析》,才刚刚看到一半儿的样子,:( 要加油了,至少要把这本书看完,做事情要有头有尾嘛!抓紧时间了!

说一件不开心的事情,让大家开心一下。五一那天出门买了一双鞋。出了商店,发现天色聚变,等赶到车站,狂风大作,大雨滴从天而落,不一会儿功夫,雨滴中开始出现小冰球,没错,是冰雹……

如今,我还能平静的坐在电脑前写周记,这真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