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村

这个星期貌似大事情没有,倒是有一些小事情。顺便说一句,这个礼拜天气有点秋天的苗头了,虽然温度还是比较高,但是空气已经渐显干燥。嗯,清晨和傍晚有秋天的味道了。

另外,这段日子空气中弥漫了紧张的氛围。所以说话要小心了,话说回来,以后也不打算多谈了。在这个黑白颠倒的年代,闷声干坏事的人没事,说出真相但无辜的人却遭陷害。“难得糊涂”这四个字真是一种讽刺。

这个礼拜在看rails的最新文档,文档有kindle版,所以一般是下载下来放到iPad上看。但不知道是排版问题还是什么原因,文档一开始讲的那个blog小例子代码排版上实在看起来不怎么舒服,貌似还有两处错误的地方,太坑爹了。具体的内容还是没什么好说的,都是基础知识。

除此之外,今天在看一本书,名字叫《构建高性能Web站点》。目前看完第三章了,感觉对于扫盲基础知识还是很有帮助的,尤其是原来对于服务器这块儿基本零基础的同学。当然,在优化/构建服务器这块儿,书中讲的应该基本都属于基础知识以及一些经验的总结,所以也没什么特别要说的,对于我来说都是新东西。不过话又说回来,第三章在讲服务器并发的时候,涉及到很多I/O方面的知识,突然让我想去看下《Unix环境高级编程》这本书。坦白说原来我对这本书在认识上有偏差,我一直以为这本书只是在讲一些Unix系统API如何使用而已,现在我才发现,其实是介绍系统API的同时讲解了Unix系统的很多基本原理。这也又一次证明了自己的那个学习习惯,对于不了解或认为对自己没有帮助的知识从内心来说是排斥的,即便是必须要去做,结果往往也会是事倍功半。除非是自己真正从内心里认同,才会认真的用心去学习。

这个礼拜穿了八年的一双拖鞋终于寿终正寝了,值得纪念一下。这双拖鞋不容易啊,跟着我征战了八年,见证了很多历史的时刻。这双拖鞋的鞋底马上就要被我磨通了,所以不得不换了。八年一双拖鞋,呵呵,时间过的真是很快。这没什么,目前我还有用的更久的用具呢!怎么样,我还是一个很念旧的人吧。:D

前几天在teahour上听了最近一期的Podcast。采访了strikingly的Dafeng同学。随后去这个网站注册了一个帐户,体验了一下。第二天偶然收到该网站的David同学回访用户的邮件,然后我说是听了Dafeng的在teahour的采访才来注册的。之后来来回回沟通了几次。当然,我谈的多一些,因为之前听了Dafeng关于他们团队的分享,相比而言我比较了解他们,他可能不太了解我。不过最后反正我倒是聊的蛮high的,也没太在意他的感受,哈哈。最后他说如果有意向可以做一个interview,当然最后我说我有些想法想要先去尝试一下,所以……刚才在Google plus上互圈了一下……Btw,几次邮件沟通都是英语,我的英语水平…挺好的,至少对方都能看懂。^ _ ^

坦白说,从Dafeng在访谈中所说的话中,我想我能感受到他当初决定创业的心情。所以我绝对认为他们是一个有追求和信仰的团队。当然人家也确实很牛b,是第一个拿到美国顶级风险投资YC钱的华人团队。老实说,如果能加入这样的团队,无论结果怎样,都是一件幸运的事情。

最后一件事情,我在coursera选修的一门课程这周开课了。有人在这门课程的论坛里发起一个帖子,参加这门课的同学做一下自我介绍。好热闹的感觉,发现参加这门课的同学来自地球的各个国家,目测至少有二十多个国家,那一刻感觉地球真的像是一个村子。很多人来了之后看到自己国家的人都像是看到老乡一样去打招呼。对于咱这个土鳖来说还是蛮新鲜的,老乡在那一时刻把在行政范围上从省市上升到了国家。

大家都是用英文沟通,当然我也做了简单的自我介绍,不过后来发现华人有好多,有在国内的,也有在国外的,至少不下十个……果然是华人遍天下,大部分华人之间也都打了招呼。对于我而言,当发现某同学是来自大陆某城市的时候,还是觉得蛮好玩的,呵呵。除此之外,里面有年纪大很多的同学,也有刚上大学的,还有很多非计算机专业的同学,大家学习的热情还是蛮高的。甚至感觉比国内很多学校只知道琢磨考题的学习氛围要强很多。

开课之后,会有老师上传讲解的视频。并且会留课后作业,作业会有截止日期,必须在截止日期之前上传答案。有发证书的课程可能会根据课后作业来进行打分吧。具体还不太清楚,不过我参加的这门课没有证书的。不过即便这样,还是能感受到很多人完全是抱着学知识的心态来的,似乎又重新找回了点在学校学习的感觉,哈哈。

说实话,第一次感受到世界上不同国家的人操着同一种语言聚在一起学习的氛围。那个时候,突然感觉到国家似乎不太重要。之间的距离似乎并没有想象中那样隔的那么远,真的被小小的震撼了一下。互联网构建的地球村似乎确实存在。

或许是被墙围的时间太久了。世界其实本来就是这样,对于内陆以外的人来说或许会感觉稀松平常。记得上中学的时候,英语老师经常会说,英语是世界沟通的桥梁。现在回想一下,如果当时能够切身感受一下这种氛围,或许就会好好学习一下英语,也不至于把英语学成现在这个鸟儿样。

地球村,这次是真的感受了一下。感觉不错,这更坚定了我把英语学好的决心。

闷热的秋天

原以为炎热已经渐渐远去,没想到这周下来竟然闷热不堪。说实话,整个夏天都没有特别热的感觉,没想到秋天到来,却有种三伏天气的感觉。

所有事情本周按部就班的在进行,就是感觉时间越来越紧张,也越来越宝贵。有时候会猛然有种惶恐,眨眼间都竟然已长大。再眨一下眼睛担心就会老去,一生碌碌无为,就像被别人安排好了一样,到头来不知道是为了自己而活还是为了他人而活,恍惚。

呵呵,发两句感慨。不过,尽量不说心灵鸡汤的话。偶尔说说可以抒发一下情感,说多了就很恶心。

对于rails,我想我应该算是入门了,总算是入门了。何以见得是入门了呢?有一个基本特征就是,现在看不同的rails资料,基本上碰不到陌生的概念了,而且对于原来无法理解的基本知识点,也基本有了初步的了解。而且对于rails本身而言,宏观框架上有了一个基本认识,对于rails中涉及到的其他相关知识点也有了一比较清晰的认识。

老实说,rails中涉及的概念真的是蛮多的。尤其是对于之前没做过web开发的同学来说更是如此。哪怕是做过一点前端或后端的同学学习rails我觉得都会轻松很多。搞清了里面技术层面的逻辑关系,接下来就比较容易量体裁衣了,针对不同的技术点各个深入学习。对于另一个类似rails的著名框架,Sinatra而言,也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不过目前对于Sinatra,感觉应该用不到,暂时作为一个参照学习的框架来对待吧。

对于日语的学习,教材已经看到了中级上,按部就班,感觉没什么可说的。之前学习英语的时候,在认识上,我觉得我突破了一个很教条的观念,在学习日语的时候,我想会有所借鉴。比如当初学习英语语法的时候就很死,很多东西都往语法上套,一旦碰到在语法上找不到对应的例子的时候就傻眼了。很多年之后才认识到,其实语法只是一个参考规则,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表达方式都在变,要想更准确的摆脱语法的束缚,有感而发,需要不断体会英语世界说话人的语境,体会每一个单词在不同语境下所代表的切身感受。这样才能更好的灵活运用英语,突破教条的语法规则,以此来准确的表达自己的情感。

学到现在,日语的语法也很繁琐,不过在学习的过程中,尽可能的提醒自己不要死搬硬套。除了记忆以外,尽可能的体会说话人的感受以及当时的语境。语言在表达过程中附带了说话人的情感,认真体会这种情感对于学习我认为是有帮助的。

昨天看了一本书,是吴晓波先生刚出的新书,名叫《历代经济变革得失》。看完之后,有一种“上当”的感觉。看完之后就让我想起了骇客帝国引用的那个经典比喻。好吧,我承认我吃了红药丸。

记得在吴晓波先生的博客里看到过他对宋朝经济的评述。这本书中当然也提到了宋,虽然书中并没有用宋朝和当今宏观经济上做对比。不过从描述中,可以很明显的感受到与当今社会真的是神似。对于这本书,其他的我不想多说了,想了解当今社会大的经济格局的同学,可以看一看。书中的时间跨度从汉朝一直到今天,当然,可以看出,对于当今的很多现象,书中只是轻描淡写,对于此等,我完全可以理解,:)。

看完这本书,我发现历史有的时候真的是在重演。而且就像是一个巨浪一样推着你往前走,让你无法摆脱,这种无法摆脱的力量大多来自于你所生活的环境对你的影响。这种影响是对你思想意识的影响以及裙带关系对你的束缚,让你很难挣脱。

书中总结的一些观点,让我联想到了很多。比如说,过去的几十年有的人变的富裕了,有的人变的贫穷了。不了解缘由的人往往在叹息,这是命运的安排。其实,这背后是有规律的。有朋友可能有疑问,既然知道结果会怎样,那不就可以改变了么?为啥还要眼睁睁的往坑里跳。其实,一开始我也这么认为。后来我想了一下,我悲观的释然了。对于有些人,真的可以改变,也许是偶然,也许是自我的安排。但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是不会明白的,不会明白的原因有很多,当然更多的是思维上的局限性。退一步讲即便他看明白了,他也可能无能为力,原因就是上面所说的,生活环境对你的影响,以及裙带关系对你的束缚,让你很难挣脱。除非你有足够的能量和勇气与昨天告别。别误会,不是去见马克思,是离开这个国家。如果你是情感上的主动离开,或许还容易一些。不过不管怎样,要想真正从文化上融入另一个社会,我认为至少要耗费一代人,作为交换的代价。

书中对各个朝代所描述的经济学现象都很宏观,需要放到历史的长河中才能更好的一览全貌。对比当今社会,如果把主流人群简单分类的话,一类分为已经工作的人群,一类分为学生。你会发现一个好玩的现象,工作的人脑袋里只有钱,学生脑袋里只有文凭。这两样东西主导了大部分人的世界观,但凡能有第三种人都是奇葩。这个现象就说这么多。注意,我只是说出了现象,并没有对此现象做评论,所以也请您不要多想。您多想的仅代表您自己。

都说宏观经济难于微观经济,对于我这个经济学文盲来说,看完这本书算是多了几分理性的认识。宏观经济需要时间来证明,不象微观经济能够立竿见影。所以在对宏观经济做出调整后,除了要把握方向性以外,更重要的是要经受住时间的考验。小到个人来说,除了制定目标以外,更重要的是经受住时间的考验。这其中的考验包括周围环境的影响以及舆论的压力。

虽然于此,最后我还是想试着挣脱一下。哦,曾经有朋友开玩笑说我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后来我想了想,其实我的开端应该是上层建筑影响了经济基础,之后才进入了循环。:)

初秋到来,天气依然闷热

这次回家家里出了一些意外,爷爷需要做手术,所以星期一去省三院陪了一天的床,当天晚上也留在了医院没有回家。星期二早上回家睡了几小时的觉,中午的时候去奶奶家看望了一下。晚上回家陪我妈过生日。本来这次回来专程是陪我妈的,被爷爷意外的手术搞的有些紧张,意料之外,没办法,呵呵。

回家的这几天天气很闷热,虽然有两天晚上下了雨,不过白天的时候还是能充分的感受到桑拿天的。虽说这两天立秋,不过,秋老虎果然名不虚传,呵呵。

买的星期三的车票,下午到的北京。本来犹豫要不要多在家陪我妈呆一天,后来危机感再一次作怪,所以最后还是买了周三的票。没办法,谁让自己很无知,所以需要学更多的知识才能减轻这种危机感。

潜意识里,让我想起毕业之后第一个老板跟我说的一句话,“脑子不好使身体就得勤快点儿”。当然了,这句话当时确实是老板调侃我的一句话,不回避的说,当时也带有几分的嘲讽的意思。对于当时刚毕业的我来说,心眼儿里自然是有几分愤慨。不过,这几年下来,觉得这句话对于我来说真是太合适了。不但心里不会有任何的不舒服,反而成为能够让自己老老实实做事情的一句良言。

这句话,也确实让自己逐渐认识到真实的自己,所以只能靠勤快的身体来弥补脑子的不好使。呵呵,说这些没有自卑的意思。只是客观评价而已,没有夹杂主观因素。其实,这两年坚持写博客以来,我发现我逐渐形成了习惯。有事没事的总喜欢自我总结点小心得,当然我也不太在乎这些心得正确与否,这些心得只是真实的反映了过去这个时期的我,这些只能说明过去。人是会变的,变化才是永恒的。另外,我还发现我挺喜欢自我调侃的,有时候还会自我批判一下。对于我来说,我觉得这些是不错的习惯。因为,我觉得这可以更好的帮助我站在旁人的角度审视自己。当然,这会更有助于了解自我。要知道,一个人最难的是了解自己。

当然,这段时间还是在学习rails,按照教程,顺便做了一个小demo。当然,这个demo还没做完。整个做的过程中遵守了TDD开发模式。学到现在,多余的话也不想多说,给我的感觉是,rails的学习曲线真的是蛮陡峭的:)。

对于GEB这本书看了有三分之一多了,上篇已经看完了,开始看下篇。上篇讲了很多逻辑方面的内容,表面上没怎么提和计算机有什么关联,看似下篇才开始提到计算机。看完上篇,得到一个小感悟。我似乎能够感到,为什么很多问题最后都能上升到哲学问题。而且我发现,其实很多不同行业之间在某些方面是有联系的,只不过有时候这需要进一步抽象一下才能看的更清楚一些。

对于日语的学习也在按部就班的进行着,日标教材初级上册已经复习了三个单元,相当于一半儿吧,包括完成课后习题。初级下册还剩两课就过完第一遍了,所以前两天也从Amazon上订购了中级和高级的教材和相应配套的习题。记得以前日标教材没有高级教材,后来豆瓣上偶然发现去年(2012年)七月份竟然出版了高级教材,索性就一并买了过来。虽说高级教材对应的是日语一级,而我想考的是日语二级。但是还是希望自己能够在考二级之前把高级教材也看一看。学习语言到头来还是拿来用,考试只不过是一种检验和督促自己学习的手段而已。所以,能够更多的掌握一些知识才是目的。

另外,我想扯两句学习语言的小心得。我感觉,当一门语言了解了基本语法规则,或者说入门之后,要想让自己的表达方式更native,需要提升的不只是词汇量这么简单而已。而是需要了解更多文化层面的东西,包括生活习惯,传统观念,价值观,世界观等等。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假如有一个男人是个色狼,然而突然有一个老外告诉你说这个人是个淫魔。虽然他用了一个很书面的词汇,但是你听起来却很别扭,呵呵。我想说的是,如果想像native speaker一样表达,其实更多的需要了解其文化,才能更好的把握真正native speaker的思维方式,以及更好的把握说话人的意图,或许这可能就是人们常说的语感吧。

来到北京的这两天天气也很闷热,希望自己的心态能够保持一份清静。对于时间这个东西,前些天摘录了一句话,我觉得挺好——浪费时间是最不智慧的行为。

工具

这周在学习rails。呵呵,似乎没有发生什么特别波澜起伏的故事。天气依然炎热,时间也在平淡中一分一秒中流失。坦白说,我喜欢这样的状态。因为,平平淡淡才是最真实的。真实的东西总让人感到踏实。

这一周依旧在按部就班的学习rails,参考《Ruby on Rails教程》教程,边看书,边完成书上所列举的例子。由于前些日子对Ruby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所以学习rails的过程当中,之前感到的几分盲从感也降低了很多。具体来说,学习起来还算顺利吧。当然,这里的顺利也是在磕磕绊绊的过程中前进的。不过,不管怎样结果还是好的。

不知不觉中,我发现一个很好玩的事情。这些日子我突然发现,其实我在使用计算机的时候,很多时候只使用了系统中的两个工具。一个是vim,另一个是浏览器,当然还有可以穿越长城的网络。除此之外,我几乎不会碰计算机上的其他应用程序。这个习惯是在我无意识中形成的,我觉得这个结果很好玩,所以对此也做了一些回忆。

我还清晰记得两年前我刚切换到Mac系统上的时候的情景。当初对于vim更是视为神物,一副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样子。当初决定学习vim的原因其实并不是很明确,只是发现在了解很多编程语言的时候经常会提到vim这个工具,所以就想试着学习一下,后来学习了两天,发现这个工具的使用太枯燥啦,各种命令行,好繁琐的样子,而且似乎也很难记住。但当初有一个很朦胧的想法,只是觉得既然只是个工具,只要多使用自然就会习惯。

后来过了很长一段时间,发现很喜欢Octopress博客系统,想用这个博客系统搭建一个自己的博客,也就是目前大家看到的这个博客。然而这个博客的写作方式需要自己书写Markdown标签,这一切又都可以使用vim去完成,所以很自然的就想用vim试着去写博客。决定之后,经过一番折腾,开始使用vim写博客,这也是我非正式的接触使用vim。之所以说是非正式,是因为没有直接用来做它最专业的编码工作。想想到目前为止,我已经用vim编写了本博客中的所有文章,经过半年多的时间,现在回头来看,我基本熟悉了vim的基本使用,包括基本的配置,一些常用的快捷键。最重要的是消除了心理上的恐惧感,而且逐渐对快捷键的操作方式产生好感。有时候也会沉浸在由于流畅的敲击键盘所带来的快感中。现在每当学会一个vim的快捷键都会小开心一下。我想我也逐渐体会到一些真心喜欢vim的狂热爱好者所说的感受。

恍惚中,觉得或许Google的Chrome操作系统真的会成为未来操作系统的一种趋势。

除此之外,本周日回家了。本来打算想和我妈在家待两天。因为我妈过生日,而且这个生日有些特别。但是决定回家的前两天,家里的一位朋友打电话闲聊,聊及最近的一些状况,后又提到什么时候回家待两天。我说我打算这两天回家陪我妈过生日。

就这样,今天晚上和几个同学一起吃了顿饭,大家聊了很多。当然,话题都是一些身边的家长里短。其实,我很享受这种聊天。因为我觉得这些话题把我又拽回到了现实世界,可以让我的想法不会太脱离现实。这里所谓的现实,无非是房子、车。抽象一下,其实就是财富观。:)

说起财富观。我想我应该感谢吴晓波先生,从他身上我学到了很多财经方面的知识,甚至勾起了我对经济学的好奇心。前些年读了他写的《大败局》以及《激荡三十年》。了解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企业家的血泪史。更重要的是,他纠正了我对财富的观念。

在中国社会中,有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那就是对财富的仇视心理,杀富济贫观念深入人心。大多数人对于有钱人在一开始都会心存偏见。其中更多的是嫉妒或仇视。

好吧,这个话题很容易触发一些人的敏感神经。长话短说,我想表达的是,我是不会根据一个人的财富对人心存偏见。在我看来,财富只是一种工具,它跟人性的好坏没有必然联系。或许一个拥有财富的人心存恶念\善念,但我不会就想当然的归咎于财富本身。就这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