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时关闭了播客的独立站点

关闭了今年一月份建立的独立播客站点。

原因是因为经过两个月的实际操作,实在没有时间来录制播客,即便后续如果有,也不会太频繁,算来倒不如暂时托管在 YouTube 上,以此节省成本。

理想总是很美好,但还是要面对客观现实,把精力集中放在最重要的事情上。不能再犯十年前的错误。

另外,还有一个小小的感悟。

十年前当初决定技术方向转型的时候虽然年纪也不小了,按照行业的「规矩」,过不了三五年就会面临「大龄」问题而被淘汰。

记得当年独立开发者失败之后,兜里已经没钱了。在两年多没进公司工作的情况下,加上 Web 开发几乎零经验,能成功转型也是堪称一个奇迹。真是「自信」即巅峰,自助者天助。

Arc 浏览器使用体验

过去一周时间,尝试了 Arc 浏览器。体验可以说是非常的好,甚至将其设置成了默认浏览器。同时也将 iOS 上的默认浏览器也切换成了 Arc。可惜没有 iPad 版,iPad 上的版本是 iOS 的兼容版。

喜欢的点

  • 淡化 URL

Arc 访问 Web,更像是访问本地应用,如果网络足够快,Web 应用体验很好,使用过程中要比现有的浏览器有更好的沉浸感。甚至在使用的某一个瞬间几乎忘记是在使用Web 应用。

  • 多 Space

所谓的 Space,就是使用场景。使用场景之间的切换真是方便太多了,只需要手指左右滑动,即可完成场景的切换。工作和个人的 Space 切换,让不同内容互不干扰。

  • 将默认搜索引擎从 Google 切换成了 Perplexity

目前还不敢确认能否最终替换 Google。因为经过过去一周的使用,除了每天在第一次使用的时候会触发 Cloudflare 的安全检测以外,又发现一个新的问题,就是对给出的结果还是不太多元化。

怎么说呢?在大多数时候,Perplexity 给出的前六个搜索结果都还行。但如果想探求更多的不同信息,想要进一步交叉验证,就变得有些困难。不过,对于大多数使用场景,其实体验已经很好了,这一点还是有一说一。

  • 方便的 Split 双开

Arc 可以很方便的左右双开,加上自带的笔记功能,可以左边打开在线资料,右边打开笔记,一边看资料,一边做笔记,非常的方便和自然。

体验了一次左边开YouTube 视频讲解,右边做笔记,非常丝滑。

  • iOS 版本不是 macOS 版本的延续

iOS 版本跟 macOS 版本没有什么太大的关联,基本上交互是自成体系。iOS 版本的使用体验目前也还挺好的,自有其特色。关键还是脑袋里不要总是想着 macOS 版本与 iOS 版本有什么关联就还好。

  • 实用的小工具

macOS 版本有很多很实用的小工具。比如快速的截屏工具,可以自定义网页的 Boost 工具,以及提供可以在线分享文档,也就是上边提到的笔记可以通过在线链接的方式分享给第三方。

  • AI 加持

现在 AI 已经深入到各个产品,Arc 也不例外,提供了很多 AI 加持的工具,比如 iOS 版本对网页的归纳总结功能。macOS 版本通过 ChatGPT 直接回答问题等。

不完美的点

  • 没办法将 macOS 版本的密码同步到 iOS 版

目前来看,这个功能还在探索中,想必还没有考虑清楚。原因么,大概也是因为 iOS 版本的交互跟 macOS 版本差异太大,统一的技术方案还在探索中吧。另外,Windows 版本还在研发阶段,开发资源或许比较紧张吧。

  • 基于 Chromium 的 macOS 版本还不够完美

目前 macOS 版本一旦涉及到 Chromium 的个别设定,还是会有一些瑕疵或者说小 bug,但是不至于影响使用。只不过让强迫症会有些难受。

  • macOS 版本的密码没办法导出

macOS 的密码除了不能与 iOS 版本同步以外,还不能独立导出。如果将 Safari 或者 Chrome 的密码导入,那么此时就无法将密码导出。所以这也是目前让我将密码导入变的很犹豫的点。

总结

Arc 是真的好用,完全打破了之前使用浏览器的使用体验。如果 Arc 能够流行起来,我大概率会从开发 App 产品重新优先考虑 Web 产品,原因就是因为在 Arc 上使用 Web 产品真的很像使用 App。

被上传了将近两百个 G

今天早上醒来发现国外的很多网站上不去了,虎躯一震,立马看了一下代理,竟然是流量用完了。

代理的流量计算是上行和下行的总和。登录后台,看了一下过往一个月的流量统计,发现上行流量占了将近两百个 G。上行流量突然增加的时间是从 2 月 23 日,也就是大年初三开始。那些天没有用过电脑,在家一直用手机上网,一时想不出来为什么流量猛增,而且还是上行流量。

紧接着又查了一下过往 24 小时的流量,发现 Proton Drive 仅在过去 12 小时上行流量就用了 7 个 G。虽然 2 月份的流量数据统计在 macOS 上已经不太好查到,但就过去 24 小时的流量使用情况来看,基本可以初步确定是 Proton Drive 干的。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Proton Drive 上一共存储的数据也就 5 个多 G。单就这一晚上上传 7 个 G 流量来看,就完全不正常。

短暂考虑之后,决定将 iOS 和 macOS 上的 Proton Drive 立刻删除,并且以后会非常警惕第三方云端硬盘的 App。现在手机上只保留了一个 Dropbox,里边只会对 Ulysses 的文章做可选项的备份服务,其他数据全为空,并且日常处于关闭状态,需要的时候手动开启同步,用完立即关闭。以后自己搭建 NAS 之后再考虑开启日常备份。

一年一度的个人所得税申报踩坑

今年的个人所得税申报踩坑了,记录一下。

2019 年 1 月 1 日开始,实行个人所得税申报,一年一次。申报方式基本上都是通过一个叫「个人所得税」的手机 App。

老实说,我自己对财务真的是一窍不通,主要也是对这个不太感兴趣,所以往年的很多次申报都是我老婆帮我填写,我自己只填写过一次?好像只有第一次是我自己填的,总之印象里已经完全记不清了,只记得进入 App 之后一直点击「下一步」,然后就会有一个退税或追缴的结果。

今年因为工作原因,只能自己缴纳。

前几天在「个人所得税」App 上进行了预约。我竟然连每年申报之前都需要预约这事都忘的一干二净了,事后问了我老婆才隐约想起来,往年其实也是需要预约的。

今天是预约申报的日子。好在提前几天在「提醒事项」App 上添加了弹窗提醒,否则也是忘得一干二净了。

进入「个人所得税」App 首页,直接进行申报,麻溜点击「下一步」,不到一分钟,申请完毕,需要补交 x 元税费,金额比往年都多,我还纳闷为啥去年需要补交这么多?但我还是通过支付宝把钱给老实补缴了。把这事跟我老婆说了,她提醒我是不是没有填写「专项附加扣除」?我才隐约意识到,往年好像确实是先填写「专项附加扣除」,然后再申报。

随后在「个人所得税」App 上先重新填写「专项附加扣除」项,然后在已经申报的流程里找到了「重置申报」的按钮,重新填写。一路下一步,结果果然不仅不用补缴,还会退 x 元税费。

走完重置申报流程,申报的状态变成了「申请退税」,点击「申请退税」,弹窗提示「税款未入库,暂时无法申请退税,请稍后重试」。网上查了一下原因,是因为税款只是已扣除,还未进入国库,所以退税的流程需要等钱先进入国库,然后才能继续走下边的退税流程。网上查的信息是需要等待三到四个工作日。

想来如果有人跟我一样,不知道怎么报税,每年就会多交很多钱。如果一直没人提醒的话,就会一年又一年的补缴。这个「坑」挖的好哇,国库的税收只赚不赔。

其实,我想说的是,父母家人这种信息,其实 App 完全可以代劳,甚至独生子女也可以 App 代劳。这些信息在街道办早就已经有了。另外在填写申报之前,完全可以提醒用户是否有需要填写的「专项附加扣除」,甚至可以放在申报流程之前让用户优先确认,再不济也应该在填报流程开始前很醒目的告知用户,而不是悄无声息的直接就让用户申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