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gi 搜索引擎

大概一个月前,将 Arc 浏览器换成了日常使用的默认浏览器,替换了过去用了将近十年的 Safari 浏览器。Chrome 浏览器也仅仅用作开发浏览器,日常使用是不会用的,原因也很简单,太占用内存,用起来感觉非常的「笨重」。

大概三周前,从 Arc 浏览器里的可选搜索引擎里了解到 Kagi 搜索。

说起来,在 Arc 浏览器里最先体验的搜索引擎是 Perplexity.ai。但因为日常使用代理访问网络,每隔一段时间不用再次访问就会触发 Cloudflare 的「人类」验证机制,很烦人。在寻找替换搜索引擎的时候,这才了解到 Kagi。

话说 Kagi 搜索引擎用了大概两天,我就决定将 Google 替换掉。最核心的原因就是因为没有广告。由于 Kagi 的搜索结果里没有广告,所以 Kagi 的收入基本来自付费订阅。我目前订阅了「乞丐版」,按照 Kagi 文档里的推荐,对于大多数使用者来说,基础版就已经够用了。将近三周用下来,也确实如官方文档里所述,远远用不完。当然,也可能是因为最近这段时间工作太忙,导致没有时间划水有关……

Kagi 除了没有广告之外,目前体验下来,搜索结果比 Google 也不差,特别是英文内容,我自己体验下来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别。中文内容也几乎没有出现搜不到有用东西的情况,当然比百度要强太多了,单就没有广告这一条就甩百度几条街。

使用 Kagi 搜索,需要用户登陆,因为 Kagi 可以提供个性化搜索。比如我在这段时间使用过程中,将中文搜索结果中的百度内容权重降低了很多,所以即便是中文内容,百度的搜索内容也会出现的很少。当然,也可以将某个网站的搜索权重提高,这样对于一些有价值的小型网站会友好很多,同时也可以帮助你更准确找到相关内容。

Kagi 对于更高级的付费用户提供 Ai 搜索,目前对我来说还用不到,或者说,我还有其他可以用的 Ai 替代品,也许以后其他替代品到期之后也说不定会继续订阅 Kagi 的更高级服务。

总体使用下来,搜索页面上再也看不到广告了,也不会因为前脚搜索某个商品,下一秒「某宝」上就会给你推荐相关产品。

使用搜索引擎这么多年,第一次让我对搜索结果有一种清新的感觉,非常棒!

Arc 浏览器使用体验

过去一周时间,尝试了 Arc 浏览器。体验可以说是非常的好,甚至将其设置成了默认浏览器。同时也将 iOS 上的默认浏览器也切换成了 Arc。可惜没有 iPad 版,iPad 上的版本是 iOS 的兼容版。

喜欢的点

  • 淡化 URL

Arc 访问 Web,更像是访问本地应用,如果网络足够快,Web 应用体验很好,使用过程中要比现有的浏览器有更好的沉浸感。甚至在使用的某一个瞬间几乎忘记是在使用Web 应用。

  • 多 Space

所谓的 Space,就是使用场景。使用场景之间的切换真是方便太多了,只需要手指左右滑动,即可完成场景的切换。工作和个人的 Space 切换,让不同内容互不干扰。

  • 将默认搜索引擎从 Google 切换成了 Perplexity

目前还不敢确认能否最终替换 Google。因为经过过去一周的使用,除了每天在第一次使用的时候会触发 Cloudflare 的安全检测以外,又发现一个新的问题,就是对给出的结果还是不太多元化。

怎么说呢?在大多数时候,Perplexity 给出的前六个搜索结果都还行。但如果想探求更多的不同信息,想要进一步交叉验证,就变得有些困难。不过,对于大多数使用场景,其实体验已经很好了,这一点还是有一说一。

  • 方便的 Split 双开

Arc 可以很方便的左右双开,加上自带的笔记功能,可以左边打开在线资料,右边打开笔记,一边看资料,一边做笔记,非常的方便和自然。

体验了一次左边开YouTube 视频讲解,右边做笔记,非常丝滑。

  • iOS 版本不是 macOS 版本的延续

iOS 版本跟 macOS 版本没有什么太大的关联,基本上交互是自成体系。iOS 版本的使用体验目前也还挺好的,自有其特色。关键还是脑袋里不要总是想着 macOS 版本与 iOS 版本有什么关联就还好。

  • 实用的小工具

macOS 版本有很多很实用的小工具。比如快速的截屏工具,可以自定义网页的 Boost 工具,以及提供可以在线分享文档,也就是上边提到的笔记可以通过在线链接的方式分享给第三方。

  • AI 加持

现在 AI 已经深入到各个产品,Arc 也不例外,提供了很多 AI 加持的工具,比如 iOS 版本对网页的归纳总结功能。macOS 版本通过 ChatGPT 直接回答问题等。

不完美的点

  • 没办法将 macOS 版本的密码同步到 iOS 版

目前来看,这个功能还在探索中,想必还没有考虑清楚。原因么,大概也是因为 iOS 版本的交互跟 macOS 版本差异太大,统一的技术方案还在探索中吧。另外,Windows 版本还在研发阶段,开发资源或许比较紧张吧。

  • 基于 Chromium 的 macOS 版本还不够完美

目前 macOS 版本一旦涉及到 Chromium 的个别设定,还是会有一些瑕疵或者说小 bug,但是不至于影响使用。只不过让强迫症会有些难受。

  • macOS 版本的密码没办法导出

macOS 的密码除了不能与 iOS 版本同步以外,还不能独立导出。如果将 Safari 或者 Chrome 的密码导入,那么此时就无法将密码导出。所以这也是目前让我将密码导入变的很犹豫的点。

总结

Arc 是真的好用,完全打破了之前使用浏览器的使用体验。如果 Arc 能够流行起来,我大概率会从开发 App 产品重新优先考虑 Web 产品,原因就是因为在 Arc 上使用 Web 产品真的很像使用 App。

被上传了将近两百个 G

今天早上醒来发现国外的很多网站上不去了,虎躯一震,立马看了一下代理,竟然是流量用完了。

代理的流量计算是上行和下行的总和。登录后台,看了一下过往一个月的流量统计,发现上行流量占了将近两百个 G。上行流量突然增加的时间是从 2 月 23 日,也就是大年初三开始。那些天没有用过电脑,在家一直用手机上网,一时想不出来为什么流量猛增,而且还是上行流量。

紧接着又查了一下过往 24 小时的流量,发现 Proton Drive 仅在过去 12 小时上行流量就用了 7 个 G。虽然 2 月份的流量数据统计在 macOS 上已经不太好查到,但就过去 24 小时的流量使用情况来看,基本可以初步确定是 Proton Drive 干的。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Proton Drive 上一共存储的数据也就 5 个多 G。单就这一晚上上传 7 个 G 流量来看,就完全不正常。

短暂考虑之后,决定将 iOS 和 macOS 上的 Proton Drive 立刻删除,并且以后会非常警惕第三方云端硬盘的 App。现在手机上只保留了一个 Dropbox,里边只会对 Ulysses 的文章做可选项的备份服务,其他数据全为空,并且日常处于关闭状态,需要的时候手动开启同步,用完立即关闭。以后自己搭建 NAS 之后再考虑开启日常备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