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债

本周把《HTTP权威指南》这本书读完了,虽然笔记只写到第四部分。另外,还读了一本Ruby的入门书籍。除了这些之外,开始阅读一些非技术类的书,比如李笑来的《把时间当作朋友》。这本书看了开头的几章,很奇怪,竟然发现有很多想法都和书中类似,感觉不像是在学习,更像是在聊天。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一看,貌似他已经把这本书开源了,放到了Google Code上,有兴趣的可以下载(貌似需要翻墙)电子版的一看。

除此之外,我感觉我又应验了这句很经典的话——“出来混迟早要还的”。为什么这么说呢?不瞒大家说,上学的时候数学学的实在是太烂,又加上混社会这几年也不怎么接触,所以导致现在想通过一些基本的数学知识,来理解其他知识的时候实在是汗颜。所以反思了一下,长叹一口气,该还的债迟早是要还的。

这次决定重新科普一下数学知识,不打算再逃避了。也许会花很多精力,但是想来想去对以后的积累都是有帮助的,如果坚持下来,对以后总归是有好处的。

不管怎么说,这些都是上学时候欠下的债,该还迟早是要还的。

云风在他的《程序员的职业素养》中,有一个观点,现在是深有体会。

…大多数人都喜欢在自己熟悉的知识结构下解决问题,因为全新的东西总有学习门槛,你需要去了解很多基础知识才能开始实际的工作。在大脑里把相关信息组织起来轻松调配,和借助外部资料是很不一样的。后者要经历一个相当痛苦的过程。…

这段时间学习Ruby算是小有体会。

另外,接下来因为我想学习的内容涉及到一些基础的数学知识,后又发现数学知识实在匮乏,又把我拽回到了数学这个点。纠结了一阵,想了想,算了,就顺便复习一下数学吧。就当是自己给自己挖了一个坑,若干年后发现自己掉到了自己挖的坑里,能怨谁呢?

看了看书架上放着一本《什么是数学》,依然白白净净的。又看了看豆瓣上的评价,都说是经典,都说内容很有趣,都说怎么怎么好。那好吧,相信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其实不管怎么说,对于数学,我感觉是再也绕不过去了,要么我把她解决了,要么她把我解决了。

呃,加油!!

纠正人文观念

本周一回到北京,逐步进入学习生活的正轨。日子过的很平淡,没有什么特别的事情。

只是前两天,网上有位朋友希望能够搭伙利用业余时间一起做款游戏。经过几次沟通,觉得大家都很有热情,谈的还算投机,想来也没有什么进度压力,时间上也没有什么额外的压力,抱着只是想做一款称心的产品的心态,成败都没有太多损失,所以也没有做太多的推辞。反正不论成败,如果能交到不错的朋友,也算是一件好事情。

除此以外,这些天让我对人文类的知识有了重新的认识。原谅我之前对人文类知识的狭隘认识。或许是因为前些年初入社会的时候被社会上的一些陋习所误导,外加自己又是学习理科的,免不了对于学习人文社科类的知识有一种狭隘的偏见。很长一段时间都无知的认为这些人文类的知识无非是一些斗心眼的无聊把戏,而且曾经一直无知的认为人文类的知识只能让你增添几分吹牛皮的功力,毫无实用价值,尤其在中国现代这样的社会里。

但是这几天,我对此类认识有了180度的转变。也逐渐认识到高中学习阶段文理分科在知识结构上带来的弊端。回忆了一下,突然产生这种改观的原因。起点可能是因为看了几段采访袁岳的视频。

前两年也看过几段袁岳的视频,关于采访的或是演讲。但是那个时候心里潜意识里是排斥的,所以对于他所讲的话没有理性的去思考过,那个时候总是一棒子打死,总觉得那是在溜须拍马,有些话还有点心灵鸡汤的感觉。你知道,如果一个人对某件事情一开始就从内心里有所排斥,那么他就不会理性、公正的对这件事有一个客观而清醒的认识。虽然很多人都明白这个道理,但是真正轮到自己头上的时候,依然不能控制自己。

当然,说这些的重点,目的并不在于我对袁岳这个人有任何个人崇拜。只是碰巧袁岳的一些话点醒了我思考。如果换成别人,或许也会有一样的结果。

我突然发现,社会学是一门很有意思的学科。思考人类的群体行为是一件蛮好玩的事情。想象一下如果你能够深刻的洞察社会现象,并能够有一些自己的预见性,是一件多么有智慧的技能。如果你能够看到社会现象背后的一些本质原因,我觉得会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至少他让你活的比别人更明白。让你对人类社会的认知更深刻。你会站在一个更高的点,来审视眼前所发生的一切,并且可以对此作出解释。这一点在我看来非常有智慧。

有些历史为什么总是在重演?为什么有些人明知道那是不符合逻辑的事情,还要为之?为什么有些事情明明不符合逻辑,很多人却意识不到,而且还会以一种冠冕堂皇的理由去做?为什么有些人觉得现今社会很无奈?而有些人却处处能看到机会?为什么有些人坐等着被社会改变?而有些人却积极的寻找自己的未来?在人与人相处的过程中,为什么有些事情这么做,对方就可以接受,而换一种方式,对方就会有不一样的感受。如何扩大自己的社交关系,在互动中取得共赢?等等类似问题。

我觉得如果能正确解释这些事情,可以化解很多烦恼,至少可以帮助我们清晰而理性的认识社会,或许可以帮助一个人把他的着眼点放的更远。我觉得这是一种智慧的体现。不要误会,这么说并不是说具体的技术变的不重要了。对于这两者,它们之间只有分工的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或许有朋友会有疑问,想这些有个p用,能直接当饭吃么?对此我只能说,祝我们彼此好运吧。

其实,我一直比较喜欢王志文这个演员。他扮演的很多角色都能够引起你的一些思考。不管是实实在在的生活方面的思考,还是看起来很虚的关于价值观上的思考。今天也发现他拍的一部电视剧《天道》很不错。其中他扮演的丁元英就是一个挑战普世价值观念的角色。对于这个人的很多观念我都比较认同,也许前两年看,我可能接受不了这个人的观点。

片子是2007年上映的,不过,我想即便是对于当今社会(2013年),这个人物所表现出的理念或者价值观,仍然会被大多数人所不能接受。

另外,为自己列了一个关于社会学读物的书单。既然意识到了,就希望自己能够弥补一下在这方面的知识,也尽可能的提升一下自己的人文气息。

持续学习

真是计划赶不上变化,因为家里有些事情,本周四回家了。这几天基本上一直在忙家里的事情。和家里的朋友们聚了聚,吃了一顿晚饭。所以本周的学习任务又没有完成。

不准备给自己找任何借口,明天回北京,这一周抓紧时间吧。争取把进度赶上,有一件事情比较顺利,就是之前说的让人想吐槽的事情,终于顺利结束了。我想接下来可以把全部精力都放到正轨上来。不管怎么说,本周回家也算是计划内的事情,心理多少也还是有准备的,花掉的时间也没有产生太大的愧疚感。

说一说本次回家的一些感想吧。

其实,这次回来我还是感受到了一些变化的。我发现在家里生活的朋友们逐渐适应了安逸的生活,虽然他们也在不断的为未来的生活所奔波,但是可以明显的感受到,他们学习新知识的脚步已经明显放缓。其中的原因有多方面的,比如三线城市的生活节奏更缓慢,竞争压力变小,逐渐被个人家庭环境所左右,等等吧。

想来这些因素基本上都是社会环境所驱使。但是不管怎样,路是自己选的,所以并没有好坏之分。

算上回来那天,一共在家呆了四天。在这四天里,生活节奏猛然放缓,突然有一种停滞的感觉。老实说,我不太喜欢这种感觉,可能是习惯了让自己每天都很充实的生活节奏。突然停下来几天,就会产生一种唯恐被社会淘汰的危机感。

我喜欢让自己每天都在进步的感觉,虽然很辛苦,但心里却很踏实,让人时刻充满了希望。产生这种想法的原因,我想多半来自于危机感。产生这种危机感的原因,我想是因为深知自身知识的匮乏,要学的东西很多。希望能够靠自己的力量来一点一点实现自己的想法。

不知道为什么,我一直不太羡慕有些同学总想少劳多得的价值观。我不觉得不干活可以拿钱是多么了不起的事情,反而我倒是觉得这种人活着挺没劲的,一点生存的价值都没有。虽然社会现状是一个笑贫不笑娼的年代,跟人谈理想多半会被嘲笑成幼稚。算了,打住吧,负能量的话还是少说,多说无益。自己心里明白就好了。

除此之外,对于持续学习有所感触。我突然意识到很多同学在毕业之后学习的步伐就放慢了很多,甚至开始停滞不前。然后开始吃老本,下意识里觉得工作年限变成衡量一个人是否有能力的标准。我觉得这一点挺可怕的,久而久之,如果有一天这个人的自有知识被逐渐淘汰以后,而这个人又没有意识到的话,那么这个人的自信就会变成自负,逐步沦为无知。

粗略想了一下,为什么很多同学会在毕业之后不再主动学习。或许有三方面原因,一方面是社会现状的浮躁,很多同学总想一夜暴富,看书学习太慢了。另一方面,或许是觉得看书学习没什么用,不如认一个干爹更省劲儿。最后一方面,或许已经有一个比较好的爹。

为什么会想到这些呢?或许是因为自己总结了一下过去几年自己走过的一些路,想了想自己,又想了想增经身边的人,突然想到的吧。其实,我觉得根本原因可能是因为很多同学对于读书学习看不到希望所致。因为他们看到了太多不靠学习就发财的例子,从主观上就希望自己哪天也能走狗屎运。所以很多人不断的买彩票……如果你也买,那么提前恭喜你发财。

透过这些想法,我也发现,自己不是一个太容易接受安逸生活的人,或许是因为刚毕业的那几年吃了很多苦头养成的习惯,又或许是这几年觉得以前认为是不可超越的牛人,其实是可以通过不断努力无限接近的,当然想超越牛人有时候还得需要一点点运气。

不管怎样,我都想通过自己不断的努力达到自己心中理想的状态。我不认为坐享其成是一种成功。对于我来说,这只不过是满足了一个人的虚荣心而已。除此之外,毫无任何意义。

产生上面说的一些想法的原因,可能是因为这几年自己通过一些努力,实现了或正在实现一些自己以前无法想象的生活状态。总之,持续的学习,让我看到了希望。

我越来越觉得,人生经历对我很重要。因为,我认为,百年之后,看博客的你和我结果都一样。

有点忙…

这个礼拜貌似没有时间写读书笔记了,不过读书的进度我是没有落下,只是写笔记的时间没有了。好吧,本来想个理由让自己心安理得一点,后来想了想,还是算了吧,没啥意思,没做就是没做,找任何理由都是白扯。

那就说说这个礼拜都干了点啥吧。除了读书以外,还在忙另外一件事情。一件想让我吐槽的事情。为了让自己显得文雅一点,同时不扫大家的兴,在这就不废话了。这件事情也算是快结束了(希望是吧,=\_=),不管怎么说,这个事情花了我不少时间,有没有价值我不知道,我只是觉得做事情要善始善终。

这件事情就此打住,说说别的。这个礼拜用了一下R.U.B.E。软件的作者就是我所翻译教程的原作者,随后用此软件做了几个小demo,并加载到iOS上运行了一下,功能很强大,开发效率非常快。工具可以嵌入图片,可以倒出Json数据格式的文件,貌似是热心的网友针对不同语言写了对应的加载器,可以直接把Json文件的数据加载到iOS的程序里。对应的加载器貌似有javascript版本,可以方便的嵌入网页,不过这个我没有尝试,理论上应该不是很复杂。

作为回报,反馈了一个bug和一个希望软件未来能够拥有的feature,嘻嘻。使用软件的过程中,也算是熟悉一下Box2D吧。说实话,我也有一段时间没研究过了。说到这里,应该翻译一下Box2D高级教程了,这个帐貌似已经欠了好久了。高级教程现在已经累积了八篇文章了,又够我翻译一阵子了,另外也仔细研究一下Box2D,真正做点好玩的东西出来。

前些天发现了一个国外的视频课程网站,目测很多都是世界知名大学的课程,其中还有几门在准备阶段的中文课程,貌似是来自香港的大学开的。

从其中找了一门基础课,还是想打打基础,我总觉得自己的基础太差了。粗略浏览了一下,发现一门来自普林斯顿大学的计算机课程,名字叫计算机体系结构(Computer Architecture),简单看了一下简介,说是面向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一年级的同学。了解了一下课程用的教材都比较新,幸运的是,国内已经有了译本,还是刚刚翻译的,热乎的。主要教材是《计算机体系结构》,另外一本隐约记得是视频中那位帅哥老师在课程开始推荐的辅助教材,叫《现代处理器设计》。英文版教材就先免了吧,我对自己的英语水平还是有自知之明的。等通过中文教材把这些基础知识先过一遍有点基础以后再考虑看英文版吧,那个时候至少碰到不会的专业名词还可以猜一猜。现在肯定不行,基本上碰到了就是个文盲状态,这一点我还是挺有自信的。

所以想了一下,打算把这本书看一看。至于视频,就全当练习英语听力了,能听懂多少算多少吧。估计连蒙带猜带比划的能看懂个七七八八。无所谓啦,实在不行就当英语听力练习了,还可以治疗失眠症,反正没坏处,何乐不为。

就这些吧,读书笔记下个礼拜一并补上。时间过的好快…不知不觉都五月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