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文章的配图很Cool吧。我很喜欢,是最终幻想里名为蒂法的女神,哈~。

自从上个星期意识到自己前段时间有点躁以后,这个星期也一直在进行逐步调整。逐渐回归到最早的状态,读书以及思考事情。当然,写程序那是不必多说的。

前段时间在coursera上发现北大要开课了,其中有一门课的内容还是蛮不错的,名字叫《人群与网络》。粗看了一下使用的教材,名字叫《网络、群体与市场》,扫了一眼目录,大概了解到是一门交叉学科。学科内容以网络结构和博弈论为基础,揭示了互联世界的行为原理与效应机制,具体内容涉及到社会学、经济学以及计算机相关知识。这些所涉及的内容都比较感兴趣,所以就打算了解一下其中的门道。目前只是看了相关于网络结构的那部分,紧接着是博弈论,这两部分是基础,所以还没有正式进入正题。

用Google plus的朋友,如果细心的话,会发现只要发布的信息被其他人转发,通过点击信息条目右上方的向下的剪头,就会发现多出一个选项,名字叫“查看涟漪图”,示例如下:

此图对于这条信息的流动情况一目了然,但是看了这本书之后可以从图中分析中更多的信息。纯显摆的话在这儿就不多说了,有兴趣的朋友推荐一看。看完以后可以对互联网相关产品的“关系”有更理性的理解,尤其对我们每天都在用的社交工具会有更深的理解。

这年头,“大数据”这个词汇已经被互联网媒体用烂了,了解一些相关知识,对于分析数据也是很有帮助的。此外,对于互联网社交产品也会加深一些认识。对于这些社交产品内部产生的潜在游戏规则也会有一些想法,对于个人来说,可以帮助自己更好的利用这些产品,从而避免被这些产品所“利用”,:)。其实,即便抛开互联网这个圈子,对于分析现实社会中的一些人际关系,也会产生一些自己的想法。好了,点到为止吧,说多了恐产生误解,好像在暗示一些阴谋论似的,:P

多啰嗦一句,对于这本书在coursera上的视频课程,是中文的,我自己听了一节课,感受了一下。讲课的是一位没有什么面部表情的老头儿,讲课的声调很四平八稳。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有时间了可以看一看,没时间就算了。哦,失眠了也可以一看,:P

说到这里,突然发觉在人文社科方面,今年似乎了读了几本交叉学科的书籍。比如上面这本,以及《历代经济变革得失》和《GEB》。发现多读一些交叉学科的书对于知识跨界,拓展知识面挺有帮助的。不过我倒是觉得,最重要的是对于发觉自己的兴趣真的很有帮助。比如我以前对文科基本上是没什么兴趣的,尤其是人文历史,除了无聊,甚至存有无知的偏见,但是读了一些交叉学科的书籍,不但学到了自己感兴趣的知识,还对以前排斥的学科有了改观,甚至开始喜欢。我认为,这比获取某个知识点要更有意义,:)

说点别的。这两天我突然觉得,很多社交产品对于个人知识的积累似乎没什么太大的帮助。相比那些快餐式的简短的文字内容而言,还是静下心来多写一些长文章能够产生更多的思考。所以我觉得我应该减少社交产品上花费的时间,但是对于一些纯技术的圈子,倒是可以去逛一逛。不过对于Google plus上的圈子而言,可以对消息的发布进行订阅,即使不用打开网页也可以通过邮件收到最新发布的消息。这可以大幅度降低我登录网页查看信息的频率,可以节省很多时间。

这几天有时候避免邮箱邮件提示的打扰,经常会在早上打开收一次邮件,然后就把邮箱关掉。彻底保持无干扰的状态,等闲下来的时候再打开收一收邮件,我觉得这种方式挺好的,往往能够让自己更专心的做事情。

最近想尝试看一些恐怖片。以前对恐怖片没什么概念,总觉得除了吓人以外,没什么特别的。但很奇怪的是,这两天对恐怖片突然又产生了一些好奇心。我想知道拍这些恐怖片的导演或者说编剧到底想表达什么,为什么非要通过恐怖片这种形式去传递。恐怖片之间的区别在哪儿?恐怖片的类型都有哪些?恐怖片真正让人产生恐惧的点在哪?能够触动人们产生恐惧的原因是什么?每个正常人都会有恐惧,我也不例外。恐惧本身而言通常来说是一种负面情绪,我们能不能降低这种情绪?即便不能降低,只要能够适当的控制住也算是达到目的了。

之前听袁岳同学说,恐怖片让人产生恐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场景中产生的不确定性,你觉得呢?

好吧,说了一些可怕的话。为了让你消除这种负面情绪,作为补偿,分享一首动感的音乐。:)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