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后半年来北京,几乎就没消停过。

六月底刚刚一阳,康复不久,消停了两个月,期间检查了一次肠炎。九月份二阳,十一月份又来了支原体肺炎,现在十二月份,又来了甲流。

说实在的,这太难了。自打六月份首阳,之后明显感觉身体抵抗力大不如前。之前十多年在北京,几乎很少感冒。每年冬天或春天,流感季节几乎没感冒过。今年后半年几乎就没怎么舒坦过……

北京现在是真的没法儿待,各种病毒感染。如今国家是不强制戴口罩了,但我看这口罩一直就没断过,几乎天天路上戴口罩。但这隔三差五身边就有人咳嗽感冒,路上保护的再好,办公区也防不胜防。就算办公区也戴口罩,就餐的时候也是防不胜防……

啥时候是个头啊(๑•̌.•̑๑)ˀ̣ˀ̣

说起来,重度在 Fediverse 社交网络里也混了几个月了。关注的领域,除了技术,也包括欧美国家的社会新闻。当然了,主要以英语世界的内容为主。

与 X 上的简中社交氛围相比,这里(Fediverse)的沟通氛围简直不要太文明。然而在 X 简中信息的评论里,各种阴阳怪气带节奏的人,难以想象那真的是正常「人」发出的信息么?真的不是机器人发出的么?

现在在 X 上看一些信息的时候,都已经不太敢点开评论了,特别是社会新闻相关的话题,不忍直视,看完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甚至有时候会特别失望,根本看不到国内环境能够发生改变的希望。

总之吧,很是佩服还在这种信息「粪坑」里坚持的人,真心佩服。

在读一本 B 端产品设计的书。

书中提到钉钉这款产品,夸了一堆体验好的词汇,并说这是钉钉用户会持续付费以及快速成长的核心竞争力。虽然书中用的词汇不是这个词汇,但基本是这个意思。

但我想说的是,钉钉的「成功」绝对不是因为有一个好的 UI设计,也不是因为现在有一个好的生态系统。而是因为钉钉知道它的核心用户是公司老板。

钉钉用户能够持续付费,主要是企业用户,就是搞清楚了最终付费的是公司老板。所以钉钉最初的产品设计就是为公司老板设计的。至于说现在的产品生态如何如何,也是因为有了上述的前提,做的平衡设计而已。如今生态的庞大,部分掩盖了很多内在设计的事实。

昨天讲标的项目,最终招标失败。

回家的地铁上跟老婆说了。她说很正常,国内招标的水很深,不用想太多。

我跟她说,招标失败可能会让有的人失去工作,接下来我也会换项目组。但想到目前国内的经济状况,自己目前能有口饭吃就已经很幸运了。

说回招标这事,老婆说,像我们这个层级的人,大多数情况都是陪跑,其实很多项目内部早就预定了。

虽然我自己一开始就想到了这个可能性,只是如果真有人因为招标失败而丢掉工作,我自己多少还是会有一些内疚。毕竟现在大环境很差,失业的人太多了,能有份工作不容易。

国内环境越来越差,难道真要退回到那个时代么?不敢想象……

iOS系统升级到了 17.2,体验了一下「手记」这款 App。

初步感受,有点儿像我日常写的 micro.blog。如果能分享到 web 或各大社交媒体,感觉有替换 micro.blog 的趋势。̋(ˊ•͈ꇴ•͈ˋ)

不过,目前来看,完全可以当成随手记的日记本,记录一些瞬间的小想法,一些还不适合分享出来的小想法。

就目前来看,「手记」这款 App 支持的内容类型还挺多的,比如除了文字以外,还支持图片,甚至语音。语音这个功能可以成为我日后做播客的资料来源。

另外一个角度来看,Apple 在为用户创作内容提供基础工具。

大部分时候针对一个宏大,且没有明确答案的议题进行回答的时候。往往在答完之后总觉得自己的观点很狭隘。但,当初作答的时候却慷慨激昂。

反思了一下原因,大概是因为议题太庞大,很难用几句话说清楚。而且议题本身就不见得有标准答案。所以导致自己一番阔论之后,可能自己又有了新想法,回头再来看,反而会往往显得自己很片面,很鸡汤。

所以过往很多年,我也不太喜欢说一些定论的话,特别是评论自身以外的事物。

很多事情,做就是了。做成了,那就是符合某些逻辑,做不成,那就总结经验。高谈阔论反而显得很廉价,且不解决实际问题。

很多人的一生其实都不是纯粹的为了自己想要的生活而活着。

为了得到外在的物质享受,为了父母期望,为了亲朋好友以及周围人的认同。

但很多人觉得这些就是自己想做的事情,倒也无可厚非。但其实这不是我以为的为自己而活。

有人可能会说,只为自己而活,太自私了。

是啊,如果人活着的目的不是为了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那活着的意义又是什么呢?仅仅是为了人类繁衍么?还是说为了推动人类发展来这人世间走一遭?我觉得,在人类的发展轨迹上,就目前来看,少我一个不少,多我一个不多。

岁月就这样被各种束缚蹉跎过去了,充满无力感。

果然被十年前的我说中了。

十年前的那两年时光,或许会是我未来一生中最自由的一段时光。

我矫情了。

下周将参与公司的一场投标 PPT 演讲。

周末做了两场演练,搞得我心里非常紧张。

开讲前,我想象的场景应该是应对自如,但不知道为什么,越是临近越是紧张,无法自控。

过后我想了一下,或许对 PPT 内容的不熟悉,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PPT 确实不是我自己所写,所以思路逻辑都不是我自己的,难免就会在流畅度上有压力,总是担心说错或者卡壳。

还有两天时间,我需要每天再反复熟悉一下内容。如果能做到不看 PPT 也能将内容流畅的说出来,那我想或许会大大降低心理压力。

昨天下午四点多京东下单买了七本书,今天早上七点半就送到门口了,这是什么速度(๑•̌.•̑๑)ˀ̣ˀ̣

粗略翻了一下,七本书里有一半大概看完可以卖给「多抓鱼」。倒不是为了那几十块钱,一方面是因为如果书里的知识是有「保质期」的,那书的价值就会随着时间打折扣,直到彻底被抛弃。另一方面,搬家是个大问题。所以对于纸版书,只要内容会随着时间贬值,基本上就不会考虑收藏。

之前对纸版书有收藏癖,后来认真思考之后,改变了之前的想法。如果知识没有装进脑袋里,书再多也等于没有。如果装进了脑袋里,那纸版书存在的价值也就没有了。对于想检索的信息,反而没有电子版方便。所以我理解了为什么唐凤会将纸版书扫描成电子版的原因了。

再有一周使用 micro.blog 就整整两个月了。

micro.blog 几乎成了我的个人「微型博客」,这听起来像是一句废话,我的本意是 micro.blog 是我个人发布的源头,同时分享至其他社交平台。当前只包括 Fediverse 网络和 Tumblr。

虽然 micro.blog 是我的首发,但我会几乎每天一条不落地看完 Fediverse 的信息流。X 上关注的人不多,每天很快就能刷完。反而 Fediverse 上的信息几乎每天都会有三百多条,几乎都会浏览一遍。

我自己观察,围绕 Fediverse 的生态在慢慢改变,稳步向前。老实说,我还挺喜欢这个社区氛围的,整体还是很友好的。